TRIZ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14:10: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TRIZ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是由前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在1946年提出。经过众多国家、企业的实践验证,TRIZ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理论方法之一。该理论方法重在创新思维模式的训练,对个人的知识理论储备要求相对较低。高职教育定位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此类型人才将是企业基层技术主体,而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企业技术应用非常重要。因此,TRIZ理论应用到高职层次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TRIZ理论是世界上广受重视的理论方法之一,应用于教育中有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科技素质。但该理论起源于工程领域,对生物食品涉及较少。本文以实例介绍我校《畜产品加工》课程教学中的TRIZ理论应用,以期为该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推广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TRIZ简介及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的前景分析 TRIZ理论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始终都是围绕着最初始的三个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目标:(1)在解决发明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总是重复出现。(2)用来彻底而不是折中解决技术矛盾的创新原理与方法,其数量并不多,一般科技人员都可以学习、掌握。(3)解决本领域技术问题的最有效的原理和方法,往往来自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

TRIZ理论起源于工程领域,未能涉及生物、食品领域,但发明创造、技术发展的规律是相通的,TRIZ指导思想在生物食品领域仍然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食品加工是一个应用型工程,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生理、营养、添加剂、机械等多学科,高职生因在校时间相对较短,遵循理论够用技能熟练原则,在学习各学科时理论学习压力较大,往往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经验介绍,却难以做到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在需要综合运用专业背景来解决实验或生产实际问题表现出基础不牢固无所适从的状态。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教学资源大幅度丰富起来。而高职教育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需要多少新资源,而是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良好的组织和整合。TRIZ理论优势在于启发创新和交叉引用,笔者认为,该理论的优势与高职技能应用的定位非常吻合,将TRIZ理论应用到高职教育中,在各个方面重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在高职自身要求的学习内容岗位对接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以实践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符合技术技能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我国已有多名学者将该理论引入大学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

TRIZ理论能帮助使用人跳出当前问题迷雾,突破惯性思维瓶颈,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分析实际问题并借鉴相关领域经验技巧来解决问题有较大的可行性。《畜产品加工》

是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笔者尝试应用TRIZ理论中物――场分析法和技术进化法则来引导学生应用食品学科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期为该理论的推广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物――场分析法教学应用实例 1.物――场分析法简介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物质――场分析方法建立在产品功能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现有产品功能模型的过程,可以发现有害作用、不足作用及过剩作用等小问题,产品或系统中小问题存在的区域是设计冲突可能存在的区域。落实在具体解答问题冲突时,物――场分析法是通过建立系统内结构化的问题模型来正确地描述系统内的问题,用符号语言清楚表达技术系统(子系统)的功能,正确地描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物――场分析法所构造的每个系统是为了完成某些功能要求而存在的,或者说系统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两种物质(或部件)和一种场(或作用),即一种功能由两种物质及一种场的三个要素组成,一般用S1表示目标或被作用对象,S2表示工具,F表示场,从而将技术系统的功能模型用一个完整的物质――场的三角形表示,如图1所示。

当系统中某一物质所特定的机能没有实现时,即表明该系统内部各部分未发挥相应功能,系统存在的基础不稳定,系统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