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5:17: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是现代人类学中的结构思想,例如古典进化派中巴斯蒂安,他最早注意到人类进化过程中存在的“心理一致性”,而同时期的弗雷泽在研究宗教时也注意到,图腾不但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之后法国社会学派的杜尔干和莫斯都对结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杜尔干提出的“社会事实”、“集体意识”等概念,都强调个人只有在结构规范的社会体系中才有意义;后来的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思想也对列维斯特劳斯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列维的结构主要是指人类的心智思维结构,而不是以上所说的经验的社会结构;

第三,是现代心理学中的结构思想,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将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并试图以这种心理结构为基础,来说明人类的整个精神活动。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概念:1、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个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的,以至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2、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3、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创见: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秩序需要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型;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与经验现象同构的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 结构主义方法,这种方法认为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两项对立的关系,每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所以,结构主义方法要求人们找出各个对象的对立关系。结构主义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对整体的强调。 贡献:尽管社会文化现象非常复杂、多样,甚至极度的无序,但在其中却蕴涵着某种深层的统一和系统性,只有极少的一些关键原则在起作用。这些原则上一种基本的关系,反映的是文化中深层内涵上的对立统一,是一种共生共存但又互相冲突的关联,例如阴与阳、生与熟、内与外等。显然,这个主张是一种象征体系决定论,它相信人类行为乃是由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决定。

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研究

一、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1.列维-斯特劳斯研究的亲属基本结构包括夫妻、舅甥、父子、兄弟姐妹,他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都是从这四对亲属原子组成的基本亲属结构演变而来,它包含了任何一种亲属关系结构必备的三种内在要素,即血缘亲属关系,姻缘亲属关系,世系继嗣关系。 2、列维-斯特劳斯遵循莫斯的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建立起社会交往的纽带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归纳了三条基本交换原则:第一,个人在所有交换关系中都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归因于社会;第二,社会中所有稀缺和贵重的资源,其分配是由文化即规范和价值观调节的;第三,所有交换关系头受交易规范的制约,接受礼物必须给予回报。 二、神话的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神话只是这一无意识性质的基本结构的语言表现,它表达的是原始人克服矛盾和了解他的周围世界的无意识愿望 三、图腾的结构

依据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客观世界的基础既不是生产方式,也不是绝对精神,而是内在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这个物质实体中的二元心智结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体,人的思维由于能力所限,只能将其割裂为非连续的东西,并且划分为类别或秩序,又由于思维的本质是二元对立的结构,所以,非连续性的事物常常具有对立的特点。

拉德克利夫-布朗和列维-施特劳斯所说的结构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思想,大致可包括三点:⑴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包括人与人组合的各种群体及个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群体有阶层和类别两种形式。⑵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所谓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因此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结构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或“社会结构”这个术语与经验实在并无关系,而是与依据经验实在建立的模型有关。他指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后者是“原材料”,前者是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适用于任何社会研究的方法。他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结构的几个特点:第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各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的,以致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第二,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第三,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列维-施特劳斯认为,人们遵循某种社会结构给这个社会分类,来构建事务,来理解社会做社会制度的安排。这个结构是无意识的,人们在无意识地遵循这个结构。所谓的这个结构是一个认知结构、心智上的结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人类学家的任务在于理清这种支配人类心智的这种结构。

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

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加以探讨的人类学思想和研究进路。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透视和理解被研究者的观念和象征形态,象征是意义的浓缩形式或多种意义的联想。象征人类学所关心的不是象征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而是超出社会结构的独立的象征结构,或不同象征之间及象征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本身。象征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象征如何结为体系,以及象征如何影响社会行为者的世界观、精神和感知。

特纳:

对象征和社会进行双向探讨,以冲突论为背景,讨论象征性仪式在冲突社会中的平衡和一体化的作用,强调象征符号的实用意义,更具体地探讨符号的用途,即符号到底如何在社会进程中作为积极力量被运作 。

主张把象征符号放置在具体的社会行动场域中来理解。他认为,无法脱离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仪式符号。象征符号所涉及到的基本上是一个社会过程。它起源于社会过程中,并支持着社会过程,涉及到社会关系的时空变化,而不是无时空变化的实体。象征符号是社会行动中的一个因数,是行动场域中的一种活跃力量,正是在社会过程中,象征符号才与人们的利益、目的、手段关联在一起。

象征:赋予事物原本没有的意义。

1、象征符号的意义积聚一般具有两极性:1、围绕着生理和自然现象积聚意义,2、围绕着社会关系积聚意义。

2、象征符号意义的浓缩性和多义性:象征符号意义的开放性,形式越简单,对意义越有开放性。

3、作为社会创造过程的象征:1、象征与具体事物和场景,象征的意义必须置于具体的场景中去;象征牵涉的是一个社会过程,象征是动态的社会创造。

4、作为表演和经历的文化:文化是作为经历而存在,他仅出现在它被实践的时候;人类学关注的应该是人们的实践、行动或表演,而不是所谓的社会结构。

阈限期:1、范·杰内普认为,人们要想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必须要经过一个中间

状态,他提出了通过仪式的单个阶段,即分离、过渡和重整(融合)。

2、特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把仪式的中间状态称之为阈限期,认为阈限的实质在于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

3、特纳把仪式的三阶段改称为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并认为此种仪式过程是一个结构——反结构——结构的过程。

4、社会结构代表着社会正常的等级和秩序,处于阈限期的反结构打破了常规,人们从日常社会结构中暂时脱离出来,进行调整,然后又进入新的正常社会结构秩序中。

5、仪式所表达的过渡性是通过人为地制度一个阈限期来实现的,在阈限期中人们有意识地颠覆平时的结构秩序,即通过一种无序来衬托过渡,最后才能达成有序,通过反结构和阈限期来刷新社会的结构。 道格拉斯: 1、学术背景:

杜尔干:社会的象征:1、认知、分类的社会起源;2、分类象征体系中的社会投影。

列维-斯特劳斯:象征的社会:1、认知、分类的心智结构;2、生成社会结构的认知、分类结构。 道格拉斯:根植于杜尔干和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取二者之长,总体上偏向于杜尔干的“社会的象征”。象征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关联:1、杜尔干没有清楚地颠倒二元对立结构,但可以解释社会、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他的力量强调象征体系服务于社会、道德秩序的构建,强调象征体系中的社会投影;2、列维-斯特劳斯确实提出了二元对立结构的存在,但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的心智结构相同而构建的文化不同。

赞同杜尔干,认为知识体系同时也是社会体系;接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经验往往通过二元对立原则来被结构化,但不认为这种结构完全是由人脑或心智决定的,主张从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中来寻找思想范畴或象征体系的渊源。关注象征、事物分类所反映的社会结构,而不是象征、社会机构下的结构。结构主义只解释了文化、社会下的深层结构或“文法”,但没有解释这种结构或文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效力。她承认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那种心智结构的存在,人们构建其象征体系时确实在遵循着这种结构。但是,这种结构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构建出来的象征体系有如此大的差异,以及这些不同的象征体系究竟在不同社会中起到着什么样的作用,它们与社会结构差异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道格拉斯认为,任何一种象征体系都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秩序和道德秩序的构建,象征体系类型是由社会制度特点决定的。主张对象征与社会进行双向探讨,以社会的一致性为背景探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性。 《洁净与危险》:可吃或不可吃,洁净或污秽是由文化建构的,与事物分类相关联,取决与分类体系以及事物在该体系中的位置。

1、我们生活在一个象征符号的世界,所谓的自然实际上是社会构建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用象征符号表达的统一体;2、认知、分类与社会、道德秩序是联系在一起的,象征体系是服务与社会秩序与道德秩序的一种构建。认知和分类体系是秩序得以存在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基础,认知和分类相对独立于道德批判,却与社会和道德秩序相关联。

《自然象征》:象征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在于象征体系类型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群体(group):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群体;区格(grid):个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则或礼仪。她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建构起四种社会结构类型: 强群体强区格社会:

社会结构:1、在群体内部与外部成员之间社会界限分明,社会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行为和礼仪规则。2、这种社会的规模一般较大,结构稳定,社会变化可能性相对较小,人们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等被仪式化、象征化、固定化。

象征体系:严格的群体内外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被群体内部的强区格缓和,先验哲学或世界观发达,自然规律被用来证明社会现状和道德的合理性,社会关系被仪式化,宗教祭祀发达,较重视园艺业。

例如:印度种姓社会 强群体弱区格社会:

社会结构:1、强调群体界限和群体权威,群体内部没有被仪式化了的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含混,没有十分明确的等级和规范,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较困难,通过强调群体内外区分来加强群体内部的内聚力;2、社会规模小,容易裂分。 象征体系:把人明确的分成自己人和外人,同时也把自然界中的事物划分为善与恶两个极端,对人、自然进行相似分类,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比喻的延伸,同时也是将其道德和社会秩序自然化的具体表现。倾向于禁食食肉动物,不把园艺业当作是一种文化活动等。 例如:凉山彝族家支社会

弱群体强区格社会:

社会结构:明确的个人行为规则,个人的自主性较弱。由于没有明确的群体界限,个人可以与任何社会群体结盟。个人角色和行为是由其实际具有的权力来决定的,这种权力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政治手腕来获得的。

象征体系:有关社会和世界的概念不太发达,世界观不够严密一贯,具有折中主义色彩,而且多数零敲碎打的拼凑而成,讲究个人墓地的位置等。 例如:大洋洲原住民社会

弱群体弱区格社会:

社会结构:1、个人的社会阅历不受外在的社会界限和社会地位分类局限,所有的社会范畴都具有可商榷性,个人之间的关系较含混,彼此之间的义务不明确;2、重个人自由,法律、契约发达,权力和威望取决于个人的表现和人们的追随。 象征体系:由于自然和社会上两个决然不同的领域,人们很少用自然规律来证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世界观中贯穿着刺激和奖励竞争等精神。成功取决于个人表现,权力取决于追随者的多少,而追随者对自己的崇拜对象的要求也很高。 例如:现代西方社会

1、道格拉斯认为,只要存在集体生活,就存在宗教和意识、神话、庆典和礼仪,社会变化引起与社会关系的象征符号发生变化。2、宗教仪式与日常生活轶事基本上都是社会秩序的某种象征,也是后者的强化剂。3、道格拉斯这种“群体-区格”的分析方法是开创性的,对后来研究文化者具有启发作用。

2、简评:1、关注象征、事物的分类所反映的社会结构,解释了这种结构中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效力以及人们构建出象征体系的差异的原因;2、人们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社会产物,相反,社会是具有主观意志和能动性的人们互动的产物;问题:1、认知分类体系相对独立于或先于道德评判,但却与社会和道德秩序相关联,文化决定论还是社会决定论?2、信仰是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的价值信仰象征性成了研究的重点。道格拉斯说到底还是一个结构主义者,对人的能动性关注不够。

格尔茨—解释人类学:

把文化看作一个意义体系,分析人们行动的意义。文化“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征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跟马克斯·韦伯一样,我认为人是一种悬挂在由他自己织成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我所谓的文化就是这些意义之网。” 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中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以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因此,人类学者的

工作就不在于运用“科学”的概念套出“文化”的整体观,也不在于结构主义者那样试图从多样化的文化中推知人类共通的认知语法,而在于通过了解“土著的观点”来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界说,从而达到对形成地方性知识的独特的世界观、人观和社会观背景的理解。

解释与理解:韦伯、格尔茨等提出的阐释社会学、阐释人类学所作的研究目标的一种区分。1、解释指统计学意义上的人类行为的规律性,追求人类学行为的通则,是客位的,不一定必须与行动者的动机、意愿相一致。2、理解指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含义,以行动者为中心,是主位的,判断理解是否得当的标准是看研究者所理解的行动的含义与行动者自己所赋予给行动的含义是否相一致。3、它们是两个研究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格尔茨看来,“深描”所追求的是理解而不是解释。

近距体验与远距体验:近距体验值得是当地人的描述、体验,是与远距体验——人类学家的体验相对的,相当于“主位”,即站在研究者的立场上看问题,远距体验则相当于客位,即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问题。格尔茨认为,在田野工作中,人类学者对异文化和当事人的观点的了解有近距体验和远距体验的程度差异。前者指用当事人的概念语言来贴切地描述出当地人的文化和建构;后者指用学术语言或我们自己的概念语言来描述所研究的异文化。对当事人的文化的全面描述的关键在于“近距体验”与“远距体验”的并置。

文化与行为的关系:

文化并不是心智结构;文化也不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文法或行为法则;文化是蕴涵、压缩在行为(符号的一种)中的意义结构,而不是行为本身。意义结构:人们用以解释他们的经验和指导他们的行为。行为中蕴涵的意义,行为的风格,意义和价值观的逻辑蕴涵。 深描(thick descirption):揭示人们行为中压缩蕴涵着的意义结构。特别关注的是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

1、在格尔茨看来,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解释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行为必须也正确对待,因为文化形态的明确化是通过行为的趋势,或者说是通过社会性行为得以实现的。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的符号。人的行为之所以是象征行为,是因为人的本质上象征性动物,人类通过象征符号来积累经验、进行沟通,并代代相传。

2、人类学并不是探讨通则的实验科学,而是探讨意义的阐释科学。人类学家所要寻求的则是象征行为的意义,了解它是“嘲笑、挑战、讽刺、愤怒或者是献媚”;在这些行为中以及通过他们进行的活动解释它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由象征行为传递的意义进而有机形成的体系就是文化。

3、人类的行为是符号性的行动,文化是被行为化的文本。1、文化是公众所有的,因为意义上公众的。文化是由社会通行的意义结构所组成,人们通过这些结构构成信号并相互联系。2、意义结构并不等于符号本身,“作为可以解释的记号交织系统,文化并不是导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而是一种语境,这些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能够得到、可以被理解,即可以被深描”。 4、要了解某一行动或某一文化现象,就必须将其放在原来的“脉络”中来解读,这种意义的解读是以行动为中心的,即努力追随当地人的行为。意义的传递与交流是公开的,而不是存在于个人脑海中。这点与同样也注重意义取向的认知人类学理论不同,后者认为意义是隐私的,个人的认知是了解意义的关键。

5、文化分析天生就是不完全的,文本分析本身就是一种猜测,对各种猜测进行评估,再从其中的较好猜测引出结论。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意义的构架,人类用它来解释自己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社会结构上这些行动采取的形式,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