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实验班)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1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衡阳八中2018届高三年级实验班第三次质检试卷

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三年级实验班第三次质检试卷,分两卷。其中共3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本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后面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A. 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 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 C. 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 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

2.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观点 出处 江有典《史外》 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 《四库全书总提要》 不有东林,乾坤崩塌久矣!东林岂亡明者?攻东林者亡之也 (东林)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凡生长其地、宦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斐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遥制朝绅,迫抉台辅,夷跖唯其所造。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 虽(东林)完成等主持清议本无始祸天下之心,而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电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 A. 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 B. 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 C. 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 D. 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

3.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

代 出处 《元和四年壶》 《永和钟》 《延熹钟》 铭文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4.《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 尊华鄙夷的思想 B. 天朝上国的气度 C. 对外开放的信心 D. 农耕文明的包容

5.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6.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7.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8.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提此可知 项目 投资额(千两) 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 附股于外商企业 投资城市房地产 投资商业、银钱业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100000 12000 30000 53000 5000 50.0 6.0 15.0 26.5 2.5 A. 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B. 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办资本的投入 C. 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 D. 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9.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10.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 新史学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急先锋 B.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1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据此可知

A. 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 B. 历史教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12.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