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0:35: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走送之 ( ) ⑵援疑质理 ( ) ..
⑶然负此自放( ) ⑷故虽有勤苦之劳( ) ..2.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⑵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⑴【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⑵【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1.⑴跑⑵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
2.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
3.⑴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⑵因取“经” “传” “子” “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 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主人日再食 ( )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 ) ..
⑶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⑷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2分)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文 句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乙文: B 学习态度和方法 A 一心向学 循序渐进 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2分)⑴提供伙食 ⑵同“披”,穿⑶给予,赠送⑷都,全 2.(2分)B 3l女仆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我),(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4.(3分】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逊达远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A、C处用四字词语概括、意对即可)
5.(3分)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参考译文】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或遇其叱咄 ( ) ⑵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⑷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 2.划线词语意思或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⑵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
1⑴有时 ⑵地方、区域 ⑶等到 ⑷见识浅陋(4分) 2.B(2 分) 3.⑴ 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 终于能够有所收获。(2 分)
⑵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 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 或一天天地)退步。(2分) 4.共同之处:都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