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纵横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5:31: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4年

阅卷纵横

文字简版

北京阅卷小组 主编 第一题【试题解析】 1.本题着重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形异音同或形音皆异的常用字读音的能力。

A项中四个加点字“秩”、“栉”、“帙”、“帜”形异音同,均读作“zhì”,该项为本题答案。 B项中“泓”、“宏”、“鸿”这三个字都读作“hóng”,而“肱”读作“gōng”。 C项中只有“否”和“癖”读作“pǐ”,而“毗”和“辟”则分别读作“pí”和“pì”。 D项中除了“喑”字读“yīn”外,其它三个字“欣”、“歆”、“馨”都读作“xīn”。 2.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词语字形的能力。16个词语中合成词和成语各占一半,根据合成词的构词规律以及作为固定格式的成语,只须依照以“以义定形”的原则就能准确判断该题的答案为D项。

A项中的“变换莫测”一词中的“换”为“幻”之误。

B项中的“仗义直言”和 “姆指”中的“直”和“姆”乃“执”和“拇”之误。

C项中的“影牒”和“沓无音讯”中的“牒”和“沓(tà)”乃“碟”和“杳(yǎo)”之误。 3.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虚词的能力。题干是由3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一个语段。空缺的三处虚词,要准确地判断出使用恰当的一组,必须根据句内分句间以及句外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第二句中“小得多”和“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两个分句之间的接连关系,排除了B、D两项中的副词“也许”,保留A、C两项中的连词“甚至”。再根据第2句和第3句语意之间的关系推断,两者并不具备因果关系,再排除有“所以”的A项,C项为该题答案。

4.本题考查的是对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A项中的“从长计议”释为“慢慢地多加商量”,适用对象为“事务”而非“人物”,且充当谓语成分。该词在A句中都充当了定语,并用于人,故属误用,应排除。

B项中“一文不名”,一词意为“一个钱也没有”,适用对象为“人”,但本句却用于“物”——“瓦片”,乃“一文不值”之误。亦排除。

C项中“文不加点”一词用来形容人的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用于该句,不合语境,属滥用,可删掉。

D项中“名噪一时”意为名声在一个时期内很响,尽人皆知。用于此句,合乎语境,非常恰当,为本题答案。

5.本题考查的是辨析语病的能力。根据句子的基本结构,采用提取主干的方法可准确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如果有,且能判断出是何种毛病。

A项缺少与中心词“重任”搭配的中心动词“担当”,使其与“要”组成合成谓语与“重任”组成谓宾结构“要担当……重任”。该句属残缺成分的毛病。

C项运用‘不是……就是……”这一组连词构成的选择复句,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第一个分句残缺比较的对象“质量”,将“质量”一词移至“不是”之后即可。

D项有三处毛病:语序不当,可将“为了……质量”这一介宾短语移置句首,作全句状语;“编委会”与“躬耕”属主谓不搭配;“修典”与“编纂”系赘余。

综上所析,可感觉到今年高考北京卷的第一大题语言基础知识,紧扣《考试说明》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偏不怪,难度适中。

北京22中 冒永安

第二题【试题解析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

1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

【解说】此题答案为D。“两”,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母氏所养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 因留养之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解说】

此题答案为A组。两个“为”都读作“wéi”,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其余,B组前一个“若”,假设连词“如果”;后一个“若”,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项庄(《鸿门宴》)。C组前一个“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后一个“因”,介词,“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D组前一个“乎”,句末疑问语气词,“吗,么”;后一个“乎”,句末表示揣测的语气词,“吧”(《庄暴见孟子》)。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解说】

此题答案为D项。“侧坐讯问”的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解说】

此题答案为B组。A组D组中的①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政爱民”;A组D组中的②“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⑥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解说】

此题答案为D项。“辛公义的行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

2

司”的不是“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个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

【总体评价】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隋书·循吏列传·辛公义列传》。选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辛公义的出身,因勤苦而受器重。第二段,叙述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救助病人,改变民俗的事迹。第三段叙述辛公义以德治狱,恪尽职守的事迹。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辛公义是一个以民为本,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良吏。这在实践“三个代表理论”,充分尊重人权,防止恶性事故发生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选文并不难懂,题目延续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对实词的考查,不偏不怪,“数(音shuò)、除”两个词都在《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市、两”甚至见于小学、初中文言课文或常见成语中,“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两全其美”“两败俱伤”等。文中的“嗟异”“舆”二词稍难理解,但不影响选文的整体阅读,且不在重点考查之中。虚词的考查也未超出指定的范围,选自课本的虚词,都出自学生熟知的基本课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的用法作为高考题已在2000年试卷中出现过。省略句中省略成分的判定一题,有迷惑性。细心的考生读到“遣当值佐僚一人”时,应能作出正确判断。其余信息的筛选(第9题),文意的理解(第10题),也都没有爆出始料不及的内容和意想不到的题型。

总体印象:04年的文言文阅读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讲求实效,朴实无华。这对参加高考的学生,对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善莫大焉!

清华附中 杨建宇 第二题【试题解析二】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言文节选自《隋书·循吏传》。循吏,即奉职守法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循吏在史书中是与滥用刑法残虐百姓的酷吏相对的,正如廉吏之于墨吏相对一样。但后代史书中表彰的“循吏”已与太史公的说法有异,实指“循良”,即指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辛公义属封建官吏中忠于职守者,为官一任,遗惠一方。他入选《隋书·循吏传》名实相副。阅读文字选段与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题点完全符合2004年《考试说明》的要求。

6.此题考查对句中实词的把握及正确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两”是“相互、双方”的意思,解释为“再次”错。 .7.此题考查对句中虚词的把握。所给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为母氏所养”的“为”和“为天下笑者”的“为”都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B组中“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的“若”是连词,作“假如、如果”讲。“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是人称代词,作“你”讲。C组中“因留养之”的“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因”是介词,作“通过、经由”讲。D组中“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的“乎”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乎”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吧”。

8.此题表面上是考查省略句式,实际是考查对文句的正确理解。上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侧坐讯问”的主语,根据上下文意应是那位当直佐僚”,而非辛公义。

9.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分析及对文意的准确把握。题干所给的6个句子,全都直接表现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B。

①“以勤苦著称”是陈述辛公义在太学求学时的表现,和勤政爱民无关。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写公义在岷州刺史任上革除“土俗畏病”的陋习,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之举。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写公义在岷州刺史任上用自己的官俸为病人买药治病,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的表现。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写公义在岷州刺史任上对前来投靠自己治病的病人,如果病人在当地无亲人,就收养他们,属直接表现其勤政爱民之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