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11:00: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诗四首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通读全文,解决生字。 四、课时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研读赏析 1.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个人体会 教后反思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四、齐读背诵 五、 研读《登岳阳楼》陈与义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六、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