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路铺村看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7:18: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高路铺村看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

姓名:卜甜甜 班级:04级中文2班 学号:2004020201

调查内容:建设新农村环境下农民对土地意识的变迁

调查地点:湖南常德澧县张公庙镇和平村

调查时间:2007年8月1日——2007年8月30日

调查人:卜甜甜(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使农民和土地之间结下了强烈的意识感情,土地承载着农民的衣食住行,维系着农民的生老病死。因此,传统赋予了土地一种崇高的价值,使它成为乡村男女老少心目中的一种独特的、无与伦比的财产。土地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造成了农民强烈的土地价值意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数量不断增多,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地与土地发生了分离,土地意识逐渐淡化。所以,在农村社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考察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即农民的土地意识也发生着变迁。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农民的土地意识,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农民他们的土地意识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 高路铺村的基本情况及其调查原则与手段

高路铺村是张公庙镇的一个行政村,354户,1584人(农业人口1084人,非农业人口500人),农业土地面积为914亩(旱地839亩,水田75亩)。地处澧阳平原,紧靠207国道,南依澧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该村农业历史悠久,主要种植作物为油菜和棉花,在2002年前,农耕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多采用传统种植技术。2002年受上级政府号召和邻村影响开始引进棉花植种技术,但在2005年达到高潮后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另外一批乡镇私营企业也开始成立,截止至调查结束时,该村有养猪厂1个,彩瓦厂1个,梅菜厂1个。

调查者选择该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考虑以下原则:兼顾澧阳平原典型区域原则;兼顾平原农业类型,具有一定代表性;兼顾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兼顾中等农户生活水平。高路铺村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与外界联系比较紧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活跃,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高路铺村也加入了经济的发展大潮,大量劳动力不断外流。在调查者当中,共获取农村社会调查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63份,占全部收回问卷的95.88%。作者将被调查人员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18-29岁、30-49岁和50岁以上者来分别研究他们对待土地态度的变化,以观察他们土地意识的

变迁。被调查人员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为81岁,其中18-29岁的占总被调查人员的25.9%,30-49岁的占29.4%,50岁以上者占40.8%。

二、该村农民土地意识现状分析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了微观经济的主体,拥有了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选择自己行为的经济抉择权利。农户在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根据家庭需要、社会经济、市场行情、政府政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随着外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地产值在农户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户在单位土地上投入的时间也呈下降趋势,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降温。因为农户越来越发现单纯的靠目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很难实现其梦想,特别是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不断恶化后,他们有了多种不同选择。

1、外出打工。调查发现: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的人员在18-29岁年龄段中占比例最高为6.4%,这类人完全不务农,土地由父母或亲戚耕种或出租:完全在家务农的人员在50岁以上年龄段中为63.8%,;在家里耕种土地的同时,还从事副业在30-49岁年龄段中占51%。从总体来看,被调查农户170口人中有108人在外打工或经商,占总人口的63.5%,并且主要存在于中青年年龄段人员中,占总外出打工者的79.6%。许多农民即便是外出打工,仍然希望保留承包的土地,土地转包、粗放经营、土地撂荒等现象的出现是和这一愿望相关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农村,土地还承担着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的功能,特别是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它还吸纳了失业人口,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退路”,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2、采用新技术。该村的土地一般呈小块状分布,都由不同农户使用土地,县里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结构限定和调整,一般地里种什么,种多少都由农民自己决定,大部分是随大流。据调查有63.72%的农民是从电视上学习技术和新知识。只有25.47%是看书或者读报等其他方式获得新的技术、知识。有65%的人认为自己种田水平一半;9.8%的农民认为自己种田采用科技含量较高;有37.9%的农民认为生产资料质量差,50%的农民认为土地劳动投入多产出少。当问及您是否愿意村里对土地统一安排,指导您种植的种类和数量时,有47.36%的农民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42.17%的农民回答,无所谓,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关于农业结构调整有的农民反映:“不知道嘛是农业结构,干部不说我们也不懂,别人咋种,自己就咋种。”有的农民反映:“只要村里或镇里干部能做好市场调查,指导我们进行种植农作物,我们的收入肯定比现在高。”当2002年政府大力推广的棉花植种技术时,全村63%的农户采用新的棉种与技术种植,相比与传统技术每亩净增200元,但是由于费时费力的问题,近两年采用新技术的耕地面积有所下降。

3、乡镇企业兴起。该村的养猪厂和梅菜厂分别于2000年、2006年成立,均为该村本地人开办,其中的工作人员也多由该村的其他剩余劳动力充当。调查中显示65%的人愿意到当地的乡镇企业去就业,“离土不离乡“相较于外地打工更符合该村人的愿望。而且一些农业加工工厂的建立也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其原

材料的热潮。土地利用情况也逐渐变单一为多样,增加了葡萄种植、大棚蔬菜种植、柑橘种植等等。

三、该村农民土地意识的变化

1、市场经济意识日趋增强,竞争进取、自由平等、效率优先、信誉至上的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逐渐被掘弃。传统的中国农民是爱惜耕地,视地如命根的,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更迭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更多的农民认为单纯的土地耕作不能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他们越来越多的愿意采用多样的方式如务工、经商等来扩大家庭收入。反过来看,另一些农业大户已经掌握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生产。调查显示,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经济意识日趋增强。

2、价值观念趋向务实,移风易俗蔚然成风。调查显示,七成在乡镇村办企业工作的农民,愿意把富余的钱用于企业投资;一成的农民也愿把多余的钱用于企业投资。

3、科技意识增强,致富本领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作物良种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该村农民共引进粮、菜、果新品种和新技术10多项,农民种植柑橘、葡萄等高效农业项目,年收入均在三四万元左右。调查中,有多数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一半以上的农民欢迎专业技术售货员进行讲课。

4、农民的自我保护土地意识很强,但面对外力介入侵占土地或耕地时,农民的经济理性会凸显出来。只要对征地(占地)补偿满意,农民就没有激励去保护耕地。但是政府对农业加大力度的倾斜与投资,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得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减少。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逐渐淡漠中,有建立新的更深联系的可能性。 四、结论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调查者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和农地市场等尚未发育完全时,农地资源对于农户来说不仅存在经济功能而且更大的作用是社会保障功能。土地(相对)收益是影响农民土地意识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土地的意识由于土地收益的并未有较明显的提高而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而近几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政府的鼓励政策,农民开始逐渐再次与土地开始建立新的联系,并愿意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土地收入,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改变过去的生存面貌。重新回归,也许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