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自己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2:35: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点:第一章、《源氏物语》、14-16世纪文学、莎士比亚、薄伽丘、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哈姆莱特》、《俄狄浦斯王》、《浮士德》、

古希腊雅典时代文学成就:戏剧、散文、文艺理论 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古希腊戏剧特点:三一律:时间一致、地点一致、表演一致、一条主线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三联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善好者》(或称《复仇女神》)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Oedipus Complex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俄狄浦斯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她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节。

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国王善于雕刻,他有一次雕刻了一个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娶她为妻。后用于教育心理学,也成为期待效应。

Narcissism 纳西瑟斯情结,自恋情结:纳西瑟斯是一个容貌俊美的少年,虽然有许多少女爱慕他,他均不为所动,自负而冷淡地拒绝女神爱可的爱情,使之因伤心憔悴而死,仅留美妙的回声。月神决定惩罚纳西瑟斯。有天他在水中倒影中看到自己,就被自己的影子深深迷住而无法自持,不愿离去,最后还跃中水中而亡,以与自己的影像结合。据说纳西瑟斯死后,化身为水中的一株水仙花,所以,水仙花就称为「纳西瑟斯」。

one’s 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致命弱点: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帕里斯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谜,难解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然而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斯芬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 Apple of Discord不和的金苹果,不祥之物: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苹果来。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许帕里斯以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答应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他随后到斯巴达做客,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劫走大批财富。希腊各部落公推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最后,奥德修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遗弃城外,假装撤退。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陷特洛伊。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人类灾祸根源: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

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根据神话,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王宙斯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Thucydides's trap修昔底德陷阱: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波斯人信札:问世于1721年,是孟德斯鸠惟一的一部文学作品,《波斯人信札》由一百六十封书信组成。郁斯贝克和黎伽两个波斯人在游历欧洲,特别是游历法国期间,与波斯国内的人通信,与少数侨居国外的波斯人和外交官通信,两个人不在一起时也会相互通信。信中有对当时法国社会的细致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对流血、肉欲和死亡的描绘,黑白阉奴与后房被囚妻妾的对话,以及身处异国他乡的主人的绵绵情话等。这是一部游记与政论相结合的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 神曲:原名《喜剧》,后薄伽丘称为《神圣的喜剧》,中译名《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全诗分为《地狱》34章、《炼狱》和《天堂》各33章,共100章。这一安排,与但丁重视“三”,重视“十”,重视对称的态度吻合。诗人自创三韵格,每三行自成单元, 一方面叫音声彼此呼应,一方面叫诗行互相紧连。音步上每行11个音节,最末的一个重音必须落在第十个音节 十日谈: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批判了天主教会、赞美爱情、谴责禁欲主义、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堂吉坷德:这部小说模拟中世纪盛行的骑士小说,写拉?曼却村里有个叫吉诃德的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迷,幻想恢复骑士制度和游侠生活。他穿戴上祖先留下的破盔甲,手持长矛,骑着一匹可怜的瘦马,并选中邻村一个养猪姑娘作为自己崇拜的意中人,开始了他的行侠冒险活动。首先他独自出马,被人打得半死。第二次带着农民桑丘?潘沙出发,一路上做出种种荒唐可笑的事情:把风车当巨人,把酒囊当魔鬼,视羊群为军队,把妓女当贵妇,把木偶看成摩尔人,等等。出于拯救受难者的愿望,他去解救囚犯,结果反遭毒打。第三次出游,在骑士幻想的支配下,他完成了不少可笑的“丰功伟绩”。最后,吉诃德被佯装的白月骑士击败,被迫回家。临终前,他方始醒悟,以自己切身的痛苦和教训表示他对骑士小说感到深恶痛绝。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为著名的一出悲剧。年轻英俊、正直善良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亲猝死回国奔丧。父亲的死使他痛不欲生,但母亲却忙着改嫁。父亲的亡灵向哈姆莱特揭发叔父克劳狄斯毒死先王,篡位盗嫂的真相,并要儿子为他复仇雪恨。冷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万分震惊。他心情无比沉重,精神忧郁恍惚,对母亲又恨又爱,对鬼魂将信将疑,对生命意义产生了怀疑。哈姆莱特选择了装疯卖傻来摸清真相并伺机报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他证实了父亲的鬼魂所说的都是真的,并痛苦地发现世界是污浊障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丹麦和整个世界是座监狱”。个人悲剧已成为社会的悲剧,家庭复仇也演变为铲除罪恶、“重振乾坤”的社会责任心。最后在决斗中哈姆莱特刺死了克劳狄斯,为父报了仇,正义得到了伸张,而自己也因中了毒剑而身亡。 四大悲剧:《奥瑟罗》一部富于时代气息的爱情悲剧。《李尔王》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着力表现的是以真诚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与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麦克白》一部揭露和鞭挞野心的悲剧。

吝啬鬼:主人公阿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他想娶年轻姑娘玛丽雅娜,但玛丽雅娜前来相亲时,却与阿巴贡的儿子克莱昂特到花园里去幽会了,原来他俩早已相爱。阿巴贡气得暴跳如雷。又发现埋在花园里的钱丢了,顿时痛不欲生。克莱昂特表示,若能得到玛丽雅娜,保证找到丢失的钱。阿巴贡一口答应。原来钱是克莱昂特的仆人阿箭偷的而不是乔装佣人的贵族青年法赖尔偷的,这时法莱尔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开了他与阿巴贡女儿艾莉丝的恋情。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

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第一次把爱情作为人类的高尚情操来歌颂,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其对题材的开拓以及细腻的笔法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表面上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座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但实际上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阐发作者政治思想和宗教观与道德观的著述。卢梭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力图呈现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的协调和社会的和平。

忏悔录:自传性质的著作。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卢梭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这种大胆地把自己的经历和公诸于世的做法,在当时还不多见。卢梭一向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忏悔录》仍然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脱俗,富有音乐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早期最重要的一部书信体小说。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回报,因为她已与阿尔伯特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以便得到解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经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维特的烦恼,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理想与黑暗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一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教会文学(僧侣文学):基本文学题材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城市文学(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长篇叙事诗在城市文学中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玫瑰传奇》

七星诗社:以龙萨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在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代表作《小癞子》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开始用在首饰行业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