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揭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9 20:2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揭示

陈运普

作为时代之镜,流行语映射出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时段大众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心态。文章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段的流行语,探索流行语与社会大众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生活与工作的节奏普遍加快,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其中流行语从特定角度反映大众对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心态。从分析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态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把脉这个社会,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时段的流行语

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新的开端,“翻身”、“解放”等交织着共和国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社会主义好”表达人们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无限希望。已跨越新生时代的60、70年代流行语,一是表达对革命领袖的崇拜与尊敬。如“毛主席万岁”;二是表现强烈阶级斗争性的时代印记,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三是反映全国性政策指导的流行语汇,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等。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表达市场活力的“责任制”、劳动致富的“万元户”、体制改革的“下海”、代表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和表现出对改革开放高度认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平,您好!”

等流行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进入新世纪后,流行语紧跟时代,并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以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打酱油”、“给力”、“雷”等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在时事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层面,折射出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特点。 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相关权威研究机构或媒体每年都会发布年度流行词,尤其如邻国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每逢岁末年初也都会发布年度流行汉字,以此表达对过去一年最精确的总结。如2013年度中国大陆地区为“房”,台湾地区为“假”,日本流行的是“轮”,新加坡“字述一年”活动选“霾”字等。从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语中可以看出,媒体的关注与选择更加亲民,社会公众普遍怀有一种求变心理。 流行语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呈现出以下态势:一是由最初的单一式、标准化、口号式发展到当今的游戏式、形象化甚至无厘头式与多样化。这一方面,反映出大众社会心态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的包容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新出现的大量新词语也在日益丰富着汉语的词汇。二是流行语从以政治为中心转为以经济为中心。如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人们纷纷为政治活动摇旗呐喊,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热情。随着社会的转型,从八、九十年代的电器大件到新世纪的“房奴”、“晒工资”,政治生活用语不断让位于经济用语,人们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物化”。三是流行语从体

现以国家利益为上转为体现以个人利益为主。在政治挂帅年代,国家利益至高无上,随着“发展是第一要义”口号的提出,更多的人将比尔·盖茨当作偶像,尤其是随着社会转型,就业压力增大,以“考碗族”、“拼爹时代”逐渐取代“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标榜公众个性、个人工作、发展前途的流行语成为主流。四是媒体影响力更强,中国文化的张力不断凸现。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其中,歌曲、小品、相声等节目基本上都会产生年度流行语。如1988年脍炙人口相声《巧立名目》中的“领导,冒号”揭示了我国政治面貌需要改进的一面,1999年《常回家看看》表达的是对亲情的呼唤。这些社会变革与文化潮流的反映物既给人时新之感,又是观察中国人心理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态

从众认可、共鸣同感心态。作为时代镜子的流行语,其群体社团性与隐喻戏仿性最能突出社会大众的从众认可、共鸣同感心态。从流行语群体社团性分析,处于同一社会群体的人因心理倾向相似而使用某种词语表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与处境,如大学毕业生用“蚁族”表明自己的低收入聚居群体处境,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又如“富二代”与“贫二代”,“高富帅”与“屌丝”等层级代名词,都有相对应的群体。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标签化”背后折射出了民众对于权力世袭与阶层固化的焦虑与不满。从表达方式上,不再是剑拔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