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招标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14:20: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招标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

一 场地地层岩性构成

从勘察场地各勘探点所揭露的地层情况来看(参见各《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02及各《钻孔柱状图》附图03),勘察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由上至下出露着如下一套地层:

1)第四系全新统耕土层(Q4pd); 2)第四系冲洪积层(Q4

al+pl

3)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

所揭露的地层出露层次较多,地层结构较复杂(参见《钻孔揭露地层岩芯照》照片2.2.1),根据其成因、岩性、沉积旋回,将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各地层分为3个大层,含8个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①层 耕土(Q4pd):浅褐色、浅黄色,松散,稍湿,由粘性土及植物根茎组成,结构松散。层顶高程1103.92m~1107.91m,平均出露高程1105.81m;各孔揭露厚度0.40~0.90m,平均厚度0.51m。承载力特征值80kPa,整块场地均有分布。

第②1层粉质粘土层(Q4al+pl):褐黄色,硬塑状态,稍湿,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碎石角砾。层顶高程1100.89m~1107.35m,平均出露高程1104.87m;各孔揭露厚度0.90~8.50m,平均厚度3.34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8.5击,承载力特征值180kPa,整块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第②2层粉质粘土层(Q4al+pl):褐黄色、浅灰色,可塑状态,湿,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碎石角砾。层顶高程1096.38m~1107.29m,平均出露高程1103.70m;各孔揭露厚度0.40~8.80m,平均厚度2.57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5.4击,承载力特征值140kPa,整块场地均有分布。

第②3层粘土层(Q4al+pl):浅褐色、浅黄色,硬塑状态,稍湿,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含少量碎石角砾。层顶高程1098.32m~1106.71m,平均出露高程1103.48m;各孔揭露厚度0.90~7.40m,平均厚度2.97m。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7.2击,承载力特征值160kPa,整块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第②4层粘土层(Q4al+pl):浅褐色、浅黄色,可塑状态,湿,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含少量碎石角砾。层顶高程1095.47m~1107.51m,平均出露高程1104.19m;各孔揭露厚度0.50~9.40m,平均厚度3.35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5.3击,承载力特征值120kPa,整块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第②5层粉砂层(Q4al+pl):褐灰色、浅黄色,松散,湿,颗粒呈圆形及亚圆形,由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其母岩为砂岩,含少量粘性土。层顶高程1091.27m~1105.22m,平均出露高程1101.54m;各孔揭露厚度0.30~8.10m,平均厚度2.44m。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9.0击,承载力特征值200kPa,整块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第②6层圆砾层(Q4al+pl):褐黄色、浅灰色,稍密,湿,颗粒粒径以2~5mm为主,颗粒呈圆形及亚圆形,其母岩为砂岩、灰岩,充填少量粘性土及细砂。层顶高程1095.77m~1105.04m,平均出露高程1100.38m;各孔揭露厚度0.40~13.60m,平均厚度2.90m。重型动力触探修正锤击数平均9.9击,承载力特征值220kPa,整块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

第③层 灰岩(D2d):褐灰色、浅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溶隙较发育,钻探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及部分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为75~89%,RQD≈10~54%。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11.28Mpa,承载力特征值1200kPa,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属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属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属Ⅴ类。层顶埋深2.70~19.00m,平均埋深7.27m;层顶高程1086.45~1102.61m,平均出露高程1098.51m;揭露层底埋深5.20~25.20m;各孔揭露厚度3.50~10.70m,平均揭露厚度6.42m。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主要地层。

2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依据1:100万《云南省区域地壳稳定评价图》,勘察场地所处区域为IV区(稳定区)。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察区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

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1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内除有河道通过、岩溶发育外,无其他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为新建场地,勘察区域范围内均为种植地、局部为民房区域。

3.2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勘察场区除有河道通过、岩溶发育外,未发现滑移体、泥石流、防空洞等危害建筑物安全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存在,该场地稳定性类别在现状条件下为稳定场地,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类为基本适宜建设场地。

4 基础选型分析、评价及建议

根据拟建场地整平标高及拟建建筑物上部荷载结合该场地地层构成特征,地层层位及层厚变化、力学性质等综合分析对比,对该工程基础选型、持力层选择评价如下:

4.1、对多层及拟建建筑物荷重较小地段较好场地整平标高综合考虑,建议对该地段首选选用浅基础,基础持力层选用上部的同一土层为基础持力层,当选用浅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其次选用桩基础(机械旋挖桩),以灰岩③层为基础持力层,但对溶洞发育地段基础持力层应穿过溶洞进入稳定层。

4.1.1、当局部地段地层层位及层厚变化较大、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无同一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时,则直接选用桩基础(机械旋挖桩),以稳定灰岩③层为基础持力层,但应对溶洞发育地段基础持力层须穿过溶洞进入稳定层。

4.2、对高层及拟建建筑物荷重较大地段,则选用桩基础(机械旋挖桩),以稳定灰岩③层为基础持力层,对溶洞发育地段桩端持力层应穿过溶洞进入稳定层;

4.3、当选用灰岩③层为基础持力层时,应对基础底部3.0~5.0m范围内进行钎探,确保基础落在稳定的灰岩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