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博试题精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9:3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名词解释:

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

趋异进化:又称为分歧进化。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共同祖先适应于不同环境,向两个或者以上方向发展的过程divergent evolution。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coevolution。 他感作用:他认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allelopathy)。 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niche)。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种群(genus):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或者说是有个体组成,能够而且确实进行交配的群体。

生活型(life forms):——植物对一定的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不但在体态上是相似的,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二,简答: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中度干扰假说的理由:

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2:如果干扰间隔期较长,使演替过程能够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

3: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使多样性维持较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种群增长率r与净增殖R0的关系,由此看计划生育的途径。

答:r = lnR0/T。R0:每代净增值率, T:世代时间。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值变小,途径有: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增殖率降低,这就要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使T值增大,即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答:微分形式为:dN/dt=rN(1-N/K). 积分形式为:Nt=K/(1+ea-rt) 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逻辑斯谛曲线可划分5个时期:

(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在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对r-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常能使种群达到最高的内禀增长力,且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只繁殖一次、后代多、但缺乏亲代的保护。对k-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能使种群较好地适应来自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各种压力,可忍受较高的种群密度、个体大、发育慢、成熟晚、可多次繁殖。总之,r-对策有利于种群的繁殖,而k-对策有利于种群有效利用其生境。

大部分有害动物(害虫、害鼠)属于r-对策者,灭杀只能暂时控制其数量,一旦灭杀停止,能迅速增值,又达原来水平。大部分珍稀动物属于K-对策者,繁殖能力低,一旦种群数量下降一定的下限——灭绝点,难以自然地恢复增长,要给予保护措施。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物因素。可分竞争和捕食的影响。A、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重叠、降低生态位宽度、增加资源利用率,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B、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如果喜食的是群落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物种多样性;如果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物种多样性。(2)、干扰。中等干扰学说认为: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3)、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4)、岛屿。岛屿面积越大,离大陆越近,生物种类越多。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简述种群的调节学说.

答:当种群偏离平衡密度时,使种群回到原来平衡密度的作用即为调节作用。有三个学派解释种群密度的调节作用。(1)气候学派: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2)生物学派: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调节作用;(3)内源性调节学派(自动调节学说派):种群内成员的异质性起调节作用。内源性调节学派包括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和遗传调节学说。

试述捕食作用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答:捕食是一种生物个体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表明猎物的种群密度受捕食者的控制,二者循环波动。大量的证据说明捕食者会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显著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Kaibal草原为发展黑尾鹿(Odocoielus nemionus),捕打美州狮和狼等捕食者,到1925年,鹿群从4000头发展到10万头。

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被捕杀者多为没有领域并受气候影响而暴露在外、受伤的、有病的、年老的、无家可归的“游荡者”,是种群中由于其他各种原因(尤其是种

内竞争)注定要死的部分,而捕食者则是执刑的“刽子手”。淘汰了劣质。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

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

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

4、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纬度梯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着纬度的增加,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海拔梯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4.时间梯度: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当群落中出现非常强的优势种时,多样性会降低。 5、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假说

5000万年~3000万年以前,热带森林向北可深入加拿大,地球气候分化为热带和温带,温带气候延伸到非常接近极点的地方。在过去的2500万年中,地球气候变干变冷,热带随之退缩。在冰期的最后200万年间,高纬度和低纬度区域的气候发生了剧烈的波动,在北方冰川引起的干旱期中,亚马逊热带雨林曾反复缩减为小且孤立的避难所。雨林栖息地的收缩和片断化使许多物种灭绝,雨林片断的种群隔离又促进了新种的形成。 18000年前冰川开始退缩,森林恢复的普遍格局随之发生。 1)进化时间学说:

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其种数越来越多,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长,在地质年代中环境稳定,很少遭受灾难性气候变化(如冰期),群落有足够时间发展到高多样性的程度。

2)生态时间学说:

物种分布区的扩大需要一定的时间,温带与热带群落相比,其物种是未饱和的。

3)空间异质性学说:

低纬度地区的热带空间异质性程度增加,提供的生境类型增多,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大。 如,温带和热带地区的蝙蝠的比较:

纵轴:耳长与前臂长之比,衡量耳相对于躯体的大小,此比值与蝙蝠的声呐系统有关,即与猎物类型和位置有关;

横轴:翼中掌骨第三指与第五指之比,描述翼窄长还是短宽,有蝙蝠的飞行特征有关。

4)气候稳定学说:

热带的气候最稳定,通过自然选择,出现了大量狭生态位和特化的种类,故多样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