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23:1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单元
如何发表演说
斯蒂芬·卢卡斯
在人类创造的万物中,语言可能是最卓越的一项创造。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分享经验、阐明价值观念、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确实,语言对于思想本身至关重要。和流行的信仰不同的是:语言并不是简单地反映事实,而是通过对事件意义的思考来帮助人们感悟现实。
优秀的演说者尊重语言并懂得如何驾驭语言。语言是演说者展示才能的工具,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其他职业的工具一样,语言也有特殊的功用。作为一名演说者,你应该意识到话语的意义,并懂得如何准确无误地使用语言,使其表达清楚,趣味横生,恰如其分。
如同数字对于会计的重要性一样,准确地使用语言对于演说者至关重要。在没有确切知道一个词语的意思之前,千万不要盲目使用。碰到没有把握的词语,一定要查词典追根究底。当你准备演讲之前,一定要不断地问自己:“我究竟想说些什么我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因此,对于一篇演讲稿的用词来说,必须准确无误。
如果语言表达清楚无误,听众就能很快抓住你的意思。鉴于此,演说者应该使用那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熟悉的词语,这些词语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就能够理解;演说者应该使用那些表达具体而不是相对抽象的词语;并且千万不要乱堆砌辞藻,哗众取宠。
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能够使你的演说贴近生活。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那就是通过展开联想或创造语言图示。通过使用表达具体的词语、明喻或者暗喻等手法可以展开想像。明喻是对事物不同之处的比较,不过有些是相同的:它们总是包含“像……一样”或者“如同……一样”这样的连词。暗喻是一种隐性的比喻,它能够把两个形式不同但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暗喻不包含“像……一样”或者“如同……一样”这样的连词。
另一种让你的演说生动形象的方法是注重语言的节奏感。有四种修辞格可以让你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排比、重复、头韵和对比。排比是将一组或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重复是在一系列短句或者长句的开头或者结尾使用相同的一句话或者一组词语;头韵是指邻近或者相邻的几个句子中的首个词语的辅音字母相同;对比是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列在一起,通常使用排比结构。
恰当地使用语言是指语言的运用要符合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观众和特定的主题。同时,恰当地使用语言还意味着演说者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口吻。如果演说者的语言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恰如其分,那么这篇演说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优秀的演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缺乏论据的决断。演说者必须找到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实际上,熟练地使用论据经常是区别一篇优秀演说词和一篇空洞演说词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通常有三种论据材料:事例、统计数据和证词。 在演说过程中,你可以使用一些简明扼要的例子——比如过去发生的一个很具体的事件——有时候,你可以罗列好几个简明的例子,借此增强听众的印象。扩展性的例子——描述、叙述或者奇闻轶事——通常长一些,但更具体。夸张性的例子描述想像中的情形,这种例子能够将相关的想法有效地传达给听众。这三种例子都能够帮助演说者理清思绪、加强印象或者使演说更加娓娓动听。为了使表达更加富有效果,例子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只要演说者对于统计数据用之得当并且加以解释,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有效地传达信息,听众也能从统计数据中获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演说者应该对统计数据了如指掌,并且运用
得恰如其分。由于数据很容易操纵和捏造,因此,对于演说者来说,一定要确保图表没有张冠李戴,并且要确保统计方法正确,数据来源可靠。 证词对于那些学生演说者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都不是演讲主题方面的专家,所以引用那些权威的观点对于增加演说者观点的可信度来说是一种好方法。演说者在演讲中引用证词,可以一字不差地引用别人的话,或者对他们的话进行解释说明。和统计数据一样,证词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式。例如,一定要确保引用或者解释别人的话准确无误,并且确保引文来源可靠公正。如果听众对你的引文不太熟悉,请一定要确立引文作者的可信度。
演说的方式也会极大影响其质量。如果一篇演说言之无物当然无人喝彩,但是只有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懂得如何演说。良好的演说方式虽然不能增添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它能够帮助演说者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演说妙趣横生,让观众全神贯注。
演说的表达方式基本上有四种:通读手稿中的段落、复述背诵过的一段文章、幻灯片辅助的演说以及即兴发挥或即席演说。最后一种方法在课堂讲座经常会用到,大部分课外讲座也会采用这种即席演说的方式。当你即席演说时,你只需要准备一小段简短的提要或者一个演讲大纲即可。幻灯片辅助演说的方式现在运用得很广泛,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非常有效。
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你需要考虑,如个人的外表、肢体语、手势、目光接触、讲话的声调、停顿等。总之,如果你能够留心上述的方法,相信你的演讲一定会妙语连珠,赢得满堂喝彩。
第二单元
能源转型
能源资源价格低廉、使用便捷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应向尽管价格较高、但污染较小的资源转变。
约翰·P·霍德雷恩
了解这一转变,需首先考察一下能源和人类幸福的双重关系。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源为人类幸福作出了贡献,它为经济生产活动提供必要投入的同时,也提供了诸如取暖、照明等消费服务。然而,人类为利用能源所付出的代价却削弱了能源为其带来的利益,这种代价不但包括为获取和利用能源所投入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而且包含了能源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政治影响。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能源和人类安康等式关系中有利的一面。能源资源不足或者(更经常)开采、加工和分配这些资源所需技术与机构的不足,会影响能源为人类带来利益,同时意味着能源的增长遭到干扰、损害或限制。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个转折点。此前的几十年中,能源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稳定,甚或有所下降,而且,其所牵扯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政治成本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但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多方成本均显著增长。人们自然有理由认为:高昂的能源成本所带来的威胁已同能源供应不足所产生的危险不相上下。同时,也有人担心,依靠扩大能源资源增加供应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许大于其所带来的利益。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这种始于70年代的能源发展趋势是暂时的还是长远的。廉价能源时代是真正一去不复返,还是通过开发新能源、应用新技术、改革地缘政治秩序等措施,有可能重登历史舞台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过去100年以来因人口空前增长带来令人瞠目的能源需求以及同样使人无从应对的人均工业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得人类对能源的使用无所不用其极:不管是清洁煤炭还是劣质煤炭,见煤就挖;
无论是陆上石油还是海底石油,深层气还是浅层气,见油气就采;水电站建设不论适宜与否,见水就上;一边绿化造林以求燃料树木可持续发展,一边却砍树毁林。
除了中东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石油资源,地球上廉价的油气资源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偶尔找到几个大油田,同当今巨大的能源消耗相比,也是杯水车薪。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油气资源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深层埋藏,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且不说进口油气资源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其对进口国的支付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诚然,其他许多资源的储藏量大于石油和天然气,最重要的有煤、太阳能、聚变裂变燃料等。但这些资源转化成电力或液体燃料,以满足社会需求,均需经过技术复杂、成本昂贵的转化过程。同20世纪60年代成本低廉的燃煤火电站和水力发电站相比,仅从成本角度考虑,以上各种资源用于大规模发电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即使不考虑能源开采的环保成本,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已成无可改变的定局。
环境吸纳由于能源利用而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影响的能力本身也是有限度的,表现在两方面的环境成本上。所谓“外延成本”即由于环境遭到破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但尚未反映到能源买卖双方的交易价格上;所谓“内涵成本”即为降低外延成本而采取各种措施(如污染防治措施)所引起的资金成本的增长。
两种环境成本均一直呈增长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燃料矿藏和加工地质量下降,必然要求矿物运输和加工的数量增加、设施扩大、运输距离延长。第二,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废弃物不断增加,使得环境不遭破坏地吸纳废弃物的能力达到了极限。第三,污染防治所需的资金成本亦将随着消除污染源比例的提高而提高。
尽管代价高昂,尚未内化的环境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并在许多情形下呈增长趋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能源设施排放废物或发生事故所带来的死亡和疾病,以及由于能源供应对于全球生态系统和国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能源技术对于大众健康和安全所造成的影响难以确定。以矿物燃料造成的空气污染为例,一般认为其对大众健康的主要危害是由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的微粒,但接触这种污染空气究竟会导致多少人死亡,却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各种估算数据千差万别,原因在于对以下各种因素的分析各不相同,比如燃料构成、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发电厂选址同人口分布间的关系、气象条件对硫化物形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硫化物的聚集同疾病之间的关系。
同样,核反应堆对于大众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亦无法确定。对此种影响的各种分析,既有来自关于反应堆选址和类型的不同观点,又有因为核燃料反应过程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尚无法确定,尤其是燃料重新加工过程以及铀浓缩工厂废料处理的影响无法确定;同时还有因为对于人类接触少量核辐射所造成的后果各执己见。然而,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核反应堆、重新加工工厂以及核废料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同人类所面临的其他威胁相比,火电厂和核电厂危害大众健康的程度究竟多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这种影响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也有人认为这种影响程度严重、危害巨大。无论影响大小,都没有理由对其中种种能源亲此疏彼。无论是核电还是火电,其对人类的危害都无法确定,这本身就是一大憾事。
发展中国家普遍用于做饭烧水的传统燃料对大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常常不为人们所关注,但同样十分严重。全球大约80%的颗粒空气污染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室内烧煮,原始简陋的炉灶排出的烟气含有大量有害的烃,而且忍受这种有害物质的大多数为妇女(室内烧煮的主要承担者)和儿童(长时间同母亲一直呆在室内)。
同排放的废弃物和事故对大众健康造成的危害相比,能源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更难以量化。然而,根据已有认识足以判断这种威胁对人类利益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造成这种潜在的损失的原因是以下两种情形同时存在。
首先,人类文明严重依赖于由各种生态和地球物理过程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诸如土地耕作、施肥、供水设施、病虫害防治、维持能够忍受的气候等等。但是,人类却缺乏知识和资源来利用技术代替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其次,人类活动已显而易见地能够在全球范围破坏提供这些服务的进程。无论是工业形式还是传统家庭的能源利用,在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进程中均占有很大比重。过去100年以来的环境改变巨大(首要因素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增长至20倍,同时传统家庭能源使用增长至3倍),足以体现当今人类文明的是一支正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生态和地球化学力量。
在诸多环境问题中,对人类威胁最大、在许多情况下却又最让人类无计可施的是全球气候变化。而对气候快速变化最起作用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人类活动,这些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对人类社会运转作用之大,都无法轻易改变。这些气体包括:由于毁林和燃烧矿物燃料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由秸秆、牲畜粪便和使用石油天然气所排放的甲烷,以及由于燃料燃烧和施肥所排放的氧化氮。
其他唯一能够同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相提并论的外化成本是日益恶化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潜在的威胁是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引起的冲突。另一个威胁则来自核能和核武器扩散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复杂性几乎不亚于二氧化碳和气候之间的关系。许多分析家(包括本人)均认为这种关系十分危险。
第三单元
交通罚单能救命吗
研究显示交通罚单能救司机的命
李·戴
哎,这可怜的交警。他是你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时最不愿意在后视镜里看见的人。他为什么不去抓那些杀人犯,却在这儿为了一点儿芝麻大的交通违规对司机们穷追不舍
然而,根据加拿大和加利福尼亚科学家们的一项重要研究,那位警察也许恰恰是在救你的命,或者救别的什么人的命。
研究者们发现一张交通罚单能让司机至少在几周内遭遇重大车祸的概率降低35%。但是这个作用不会持续很长。三四个月后,那只脚又会回到油门儿上去,置自己或别人于死地的危险率又和警察瞪着你开出巨额罚单前一样高了。
根据6月28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交通罚单能救命。它很可能每年能救成千上万条命。然而交通法规只是零星地被实施,就像心血来潮似的,部分原因是人们不喜欢罚单,而且除了实施高速公路安全法,政府部门还有很多其他地方要花钱。
无情的统计数据
多伦多大学的热德尔美尔和斯坦福大学的提波施拉尼认为这种态度需要改变。他们俩都是医学研究者,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盯着高速公路安全问题了。他们俩1998年的研究引起了轰动,当时他们认为打手机与交通事故有关联。现在他们又来了,说交通罚单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他们之所以参与这个项目是受到一些残酷无情的统计数据的驱使。每年,全世界有10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如果一年内那么多人死于非典的话,大家很可能会恐惧得发疯了,然而我们对交通事故死亡率却习以为常了。
另外,还有2 500万人因交通事故永远残废了,而且他们当中——包括死去的——很多是孩子。
接到罚单处之泰然
当热德尔美尔、提波施拉尼和他们的共同研究人员伦纳德·伊凡斯研究交通罚单是否真能起到好作用时,他们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发现了数量巨大的司机资料。他们在那儿能看到每个有驾照的人的全部记录,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良莠俱存的超过一千万个持照司机的巨大数据库。其中8 975个司机在此项研究覆盖的1988-1998共11年中曾出过重大交通事故。
统计学家提波施拉尼说:“我们看了一下出重大事故前一个月的交通罚单数和前一年同一个月的罚单数,发现出重大事故前一个月的罚单要比前一年同一个月的罚单少,这说明罚单有保护作用。”
换言之,当罚单数下降时,重大事故率在接下来这个月就会上升;而当罚单数上升时,重大事故率在接下来这个月就会下降。分析表明罚单能使重大事故率下降35%。 显然,人们在拿到交通罚单后开车会更谨慎,但这种谨慎最长只会持续4个月。对多数司机来说,经过这短暂的歇息,一切又都恢复到从前了。 罚单的持续作用
科学家们还出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 “多数撞车不是因为酒后驾车,也不是发生在十字路口,”他们在研究报告中这样报道。多数事故发生在夏季,当时的道路干燥(65%)而不湿滑(18%),也没有雪覆盖(17%)。
他们还发现“在有驾照的那组司机中拿到罚单后的事故减少率的持续性是显著的”,因此同样的结论适用于妇女和男人,而与年龄因素、以前的驾驶记录和其他个人资料无关。
但是,男人要比女人更容易出严重交通事故(73%比27%),而且最容易出事故的年龄是在30-50岁之间。酒后驾车只占事故的7%。
研究者们还澄清了一种普遍的想法:交通罚单引起的交通事故比防止的多,因为很多人是在警察追他们时丧生的。他们发现在过去的11年中只有24起死亡事故和罚单有关,这包括17个被追的司机、5个路人和2位警察。
“最典型的一例是一个26岁的男子,因想逃避酒精和超速违规的现场检查而被警察穷追不舍,”他们报告说。有2位警察死于与这互不相关的事件中,当时他们正在给另一个摩托车驾驶员开罚单。 到底谁付出了代价
研究者们承认在他们的研究中有一些漏洞。统计数字不包括有可能在省外某地出严重交通事故的安大略省司机。他们也不能说每张交通罚单都能降低事故率。但是数据显示交通罚单的数量和死亡率之间呈相关性。
他们还指出为粗心大意的司机付出代价的经常是那些无辜的受害者。
“和其他常见病不一样,受害人通常很年轻,需要以后几十年连续不断的照顾。大多数事故是无意的,意料之外的,只要司机在驾驶上稍有不同就能避免。”
因此下次你要是在后视镜里看见那位警察,一定要对他/她热情微笑。 对,就这样。
第四单元
他这样说是彬彬有礼,她这样说是低微无能
黛博拉·塔嫩
各种各样的证据表明:即使女性和男性说话方式相同,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还是不同。这种倾向导致有关女性、男性和有无能耐的讨论纷争不断。女性说话讲究方式方法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