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4:3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绪论
1. 名词解释:气象学、环境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环境气象学:研究与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科学。 2.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气象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次飞跃,以什么为标志? 研究对象:大气圈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任务:
1) 、观测observation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气象效应;
2)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research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3)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forecast过去、现在 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
的日常生活服务;
4)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人为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四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大约1700—1859年):气象仪器如温度表、雨量器、气压表等相继发明,导致对信风和全球大气环流的研究。
第二次飞跃(1860—1940):无线电报发明,地面气象观测网产生,天气图诞生,V.Bjerknes创立了锋面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斜压概念和环流理论,从此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形成并得到发展。
第三次飞跃(大约1941—1980年):无线电探空仪发明,高空观测网迅速建立,Rossby提出了长波动力学,创立了长波理论。 Lorenz提出奇异吸引子与混沌理论、准地转理论、适应理论、突变理论和不稳定理论等并相继得到应用,大尺度天气学进入成熟阶段。
第四次飞跃: (大约1980—):空间和地面大气遥感探测与气象信息技术系统日趋完善,大气科学试验正从局部的专业试验向全球的综合性试验过渡,气候研究正朝着更加广泛、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
1.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
氧等稀有气体 。
2. 大气中臭氧的分布及其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臭氧层的形成,氯氟烃如何破坏臭氧层? 大气臭氧层分布:大气层中10-50km的高层大气,集中了90%的臭氧。
水平方向,由赤道向两极增加。随季节,春季大,夏季小。
作用: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形成了平流层逆温;对地面生物来看,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作
用。
光
臭氧层的产生:O2 O+O O2+O O3 如何破坏: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里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回氯原子,氯原子又与臭氧反应生成氧气和一氧化氯基??),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3. 二氧化碳的分布及其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生物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等。
作用:一方面: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另一方面,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应放射长波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失去的热量,形成保温作用,即温室效应,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
4. 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将地球大气分为哪几个层次?
主要依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大气铅直运动的状态。地球大气可分为五层: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5. 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
对流层特点:(1)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对流层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 对流
层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分布不均。
平流层特点: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最初保持不变,在25km以上显著升高。b)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
显的垂直运动。c) 气流比较平稳,适于飞行。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
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的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强度。(1382瓦/米2 1.35*105 lx)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称太阳高度,以符号h表示。 昼长: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昼长)+曙暮光时间 可照时数:指昼长,日出至日没的时数
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又叫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量: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距离与海平面上大气铅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
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照度与透过之前的辐照度之比。即: Pm =Sm / Sm-1 。P随大气中所含水汽、杂质的量增加而减小。
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散射辐射。
太阳总辐射:太阳总辐射强度: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
太阳辐射总量:指某一接受表面在一时段内所接受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和,按时间不同分别称为日总量,月总量,年总量或生长季总量。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投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又称地面净
辐射.
紫外线指数: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 前后,即从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的时间段
里),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 2. 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
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3. 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4. 太阳高
度角的计算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 б=23.5sinN’ Ф为观测点纬度。 5. 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的变化规律: φ=0 赤道(equator)
σ=0 春分,秋分 T=12小时
北(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 昼长都>12 小时
昼长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长,在北(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秋分---春分) 昼长<12小时
昼长随纬度的增加而缩短,在北(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