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01: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 原因; 对策
一、 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
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1.25美元/天。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按国际标准,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为绝对
贫困;不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其标准略有差异,如我国的标准为每天收入低于0.7美元的人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关于农村贫困的衡量,我国多采用绝对指标,比如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为785元。采用绝对指标虽然不尽合理,但如果把物价因素考虑进去,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一)贫困人口规模
农村贫困线是测量贫困人口规模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农村贫困线是由各地区农村贫困线加权得到的平均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率的逐步提高,贫困线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逐年提高。根据2007年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标准测算,200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479万人,比上年减少了669万人,下降31.2%,,比重为2.03%,与上年相比下降30.2%。总体看来,从2000年至今,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减少,我国在减小农村贫困人口规模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
表1-1 2000年---2007年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年度 绝对贫困 万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625 630 627 637 668 683 693 3209 3.97 2927 3.68 2820 3.60 2900 3.77 2610 3.45 2365 3.17 2148 2.91 865 872 869 882 924 944 958 低收入 万人 6213 7.69 6102 7.67 5825 7.44 5617 7.31 4977 6.57 4067 5.46 3550 4.81 绝对贫困及 比重% 11.66 11.35 11.05 11.08 10.02 8.63 7.73 标准 元 规模 比重% 标准元 规模 比重% 低收入 2007 785 1479 2.03 1067 2841 3.91 5.94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二)贫困人口分布
1、山区仍然是出现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山区占53.9%,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中,山区占53.5%,比上年提高
2
了0.8个百分点。
图一 2007年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西部地区仍然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分地区看来,西部地区仍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口分别为54万、372万、989万、64万人,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分布于西部地区;同时,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2%、1.3%、3.5%、1.1%,西部地区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表1-2 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单位:万人 % 地区 数量 东部地区 54 中部地区 372 西部地区 989 贫困人口 同比贫困发生率 数量 减少 58 188 381 43 0.2 1.3 3.5 1.1 199 695 1876 72 低收入人口 同比减低收入人少 27 346 320 15 口比重 0.6 2.4 6.6 1.3 东北地区 64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三)农户经济贫困状况
1、收入状况
表1-3 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其构成 指标名称 全国 收入水平(元) 贫困人口 低收入人口 收入构成(%) 全国 贫困人口 低收入人口 3
人均纯收入 一、工资性收入 1、第一产业 种植业 2、非农产业 三、财产性收入 4140.4 1596.2 1745.1 1303.8 448.6 128.2 652.6 977.3 180.2 289.3 394.8 603.0 361.9 548.8 323.6 479.9 32.9 14.7 54.2 12.4 100.0 38.6 53.0 42.1 31.5 10.8 3.1 100.0 27.6 60.5 55.5 49.6 5.0 2.3 100.0 29.6 61.7 56.2 49.1 5.5 1.3 二、家庭经营收入 2193.7 四、转移性收入 222.3 62.8 72.5 5.4 9.6 7.4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首先,种植业是贫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其收入的一半。贫困和低收入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少,传统的种植业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其次,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比重低。再次,贫困农户转移性收入比重继续提高。
2、生活消费
主要体现在贫困及低收入农户满足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结构明显,贫困农户自给性消费比重高,服务性支出比重低;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部分食品消费量有所减少。
三、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从地区角度分析
1、恶劣的自然环境客观上导致了农村贫困的发生
一般来说,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甚至无法脱贫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灾害多发,农业产量难以稳定,而且这种环境往往也几乎失去了吸引投资,改变命运的机会。2007年,安徽、四川、河南、湖南、云南、重庆等地受灾较为严重。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雪灾、低温冷冻等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以洪涝灾害和旱灾尤为严重。四川、重庆2006年曾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2007年又发生严重春旱,入汛后旱涝急转,连续多次严重暴雨洪涝灾害。2008年四川又发生了地震,其中以汶川最为严重。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遭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旱灾已经严重影响了春耕春播,云南部分旱区绝收后不得不面临口粮危机。极端环境条件下导致的农村贫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也使该地区的脱贫工作面临重重考验。
4
2、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的供给水平低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
表1-4 2007年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单位:% 指标名称 全国 2007 贫困农户 低收入户 全国 2006 贫困农户 低收入户 1.所在村通公路的比重 2.所在村通电话的比重 3.所在村能就收电视节目的比重 98.7 98.8 99 99.8 95.1 95.5 95.5 99.1 97.2 96.5 96.6 99.3 97.8 98.3 98.7 99.6 93.9 94.6 93.4 97.8 95.9 95.1 96.5 98.9 4.所在村通电的比重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贫困农户所处环境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相对落后。贫困农户远离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公共服务相对较难。2007年,全国农户中有46.3%的户其所在村距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在20公里以内;贫困和低收入农户中分别仅有36.9%和34.2%的户其所在村距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在20公里以内。公路作为与外界实现便捷交通的重要工具,对解除贫困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享受中心县城的公共信息及服务,还是吸引外界投资,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从上表可以看出,贫困农户与全国相比,基础设施都落后了三到五个百分点,这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严重限制了当地的脱贫发展机会,是造成当地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
3、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小农意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在传统习惯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农民仍然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 人与人的结合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相对较少,竞争成分不高,贫困地区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这种圈子阻隔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界社会先进的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强了贫困地区社会贫困性和贫困落后的现实状态。
(二)从教育角度分析
教育投入有限,教育制度的不尽合理,都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成效不明显,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仍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占的比重较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