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3:12: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变化转型的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形成过程
①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的8000字电报,(对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作了全面分析)
②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③1946年9月,克利福德的报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式提出对苏联实施冷战的纲领。 ④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⑤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建立了经济纽带。 ⑥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过程
①1947年,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签订贸易协定,以巩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②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情报局 ③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
④1949年10月1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⑤1955年5月5日,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三大里程碑
①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②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反帝、反霸、反殖民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 ③ 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进一步显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力量。
三、两极格局的终结及有没有历史进步性
冷战结束的标志:1989年12月,美苏首脑 马耳他非正式会晤时,双方正式宣布美苏两国进入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新时期。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1991年12月21日,《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告11国自愿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两极格局的终结虽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从人类和平与发展这一意义上看,两极格局的终结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①两极格局的终结总体上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战胜国和战败国,也没有重大的旨在确立大国地位、重划势力范围和设计世界政治新蓝图的国际会议及协议。
②人类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样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四、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国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会议,主要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按照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政治文件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就是雅尔塔体系。
内容:
①彻底击败的德国,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迫使德国赔偿盟国所受的损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确定波兰疆界,恢复波兰的独立主权。 ③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
④成立联合国和其他解决战后国际问题的一些国际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意义:雅尔塔体系对于防止德、日法西斯势力和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维持霸权地位的美国
一、美国经济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它的特点是强调市场的自发调控和自我完善作用,强调发挥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 特点:
①特别注重市场的作用
②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在美国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地位 ③明显重效率轻公正
④垄断资本占据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 弊端:
①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和个人主义;社会福利保障不足,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两极分化突出。 ②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又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助长经济中的泡沫,酿成金融危机,特别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和投机性,如果没有有效监管,必然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美国的政治制度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三、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领导世界”,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即称霸全球。 (1)扩张阶段(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 1. 1945-1953:杜鲁门主义 遏制战略
基本内容: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②控制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即亚非拉地区 ③运用一切手段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 2. 1953-1961:艾森豪威尔 解放战略
基本内容:①用和平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和颠覆 ②对亚非拉地区,对民族解放运动进行干涉和镇压
3. 1961-1969:肯尼迪 约翰逊 和平战略
基本内容:①一方面继续奉行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另一方面又在欧洲局势和军备控制方面与苏联进行对话,缓和紧张关系 ②对亚非拉国家,“恩威并用”政策 (2)调整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1. 1969-1974 尼克松(共和党) 缓和战略,即“尼克松主义”
具体措施:①调整盟国关系,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②调整美苏关系,提出“实力加谈判”的方针 ③改善中美关系 ④结束越南战争 2. 1974-1977:杰拉尔德·福特
3. 1977-1981:卡特(民主党) 世界新秩序战略
基本内容:①改善与西方盟友的关系,把美日欧三边合作作为全球战略的基点 ②改善南北关系 ③对苏联实施缓和政策,“以水灭火”,实施“人权外交”政策 ④注重对华关系:1979年1月,美中正式建交
(3)反击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1. 1981-1989:里根 新遏制战略: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
基本内容:①“里根经济学”:高赤字、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的三高策略 ②对苏联奉行新的遏制政策,“总统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 ③“里根主义”:通过“高烈度、低烈度”的战争介入第三世界的地区冲突
2.1989-1993:乔治·布什(共和党) 超越遏制战略
基本内容:在对苏联进行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辅之多种手段,促使他们改革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最终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 (4)冷战结束后的调整和扩展阶段(90年代初至今) 1.1993-2001:克林顿(民主党) 参与和扩展战略
基本内容:①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②军事安全:强化军事实力作为实现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 ③推进民主:向第三世界国家强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
2.2001-2009:小布什(共和党) 小布什主义
基本内容:①第一任期:单边主义作风、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安全战略 ②第二任期:强调国际合作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重要性,对外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2.2009-2017 奥巴马(民主党) 巧实力外交
基本内容: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 ①改变单极世界观念,承认
世界趋向多极化 ②调整战略重点,推出军事打击与经济援助相结合的“双轨”反恐新策略 ③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 ④改善与欧洲传统盟友的关系 ⑤广泛参与解决全球性热点问题,努力重塑美国国际形象和“领导地位”
3.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共和党)宣誓就职担任美国第45任总统。
第四章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一、日本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日本政治的生态环境
(1)政党以上台执政为中心开展活动。
(2)党内有派,形成了类似于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国内政治日益保守化:
①政治革新力量衰弱,保守势力在国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②在历史道德问题上,未能承担起历史正义:政府官员频繁参拜靖国神社。 ③逐步修改《和平宪法》,为军事力量合法化和对外军事行动合法化做准备。 ④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试图成为军事大国。
三、日本追求的政治大国目标的三层含义及采取的外交举措 1. 三层含义:
①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真正的“一极” ②在亚太地区起主导地位 ③具有全球性影响 2.采取的外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