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考点集训第二十五课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9:28: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第18则)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第19则)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第31则)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

(第62则)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这里指归隐之志。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 B.“登阼”登上帝位,阼,大堂前西边的台阶。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所以也用阼来指帝位。 C.“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也比喻处境窘迫、无计可施的人。《左传》载:“楚国伶官钟仪为晋所囚,仍奏楚声,表示不忘故旧。”

D.“桑榆”原指太阳下山时,阳光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后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

※【答案讲评】B (“大堂前西边的台阶”错误,应为“大堂前东边的台阶”。) 附:参考译文

(第18则)中散大夫嵇康被杀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国账簿到京都洛阳去,司马文王推荐了他,问他:“听说您有意隐居不出,为什么到了京城?”向子期回答说:“巢父、许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称赞、羡慕。”文王听了,大为叹赏。

(第19则)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因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裴楷进言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高兴了,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

(第31则)到江南避难的那些人,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互相邀约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喝酒作乐。(一次,)武城侯周颌在饮宴的中途,叹着气说:“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凄然泪下。只有丞相王导脸色变得很不高兴,说道:“大家应该为朝廷齐心合力,收复中原,哪里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呢!”

(第62则)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中年以来,受到哀伤情绪的折磨,和亲友话别,总是好

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借助音乐寄兴消愁,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减少欢乐的情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司马旦字伯康。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历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家多金钱,市党买吏,合为奸谩,十年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冤者以直。又井元庆豪欺乡里,莫敢谁何,旦擒致于法。时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惊服。吏捕蝗,因缘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听自捕,输之官。”后着为令。丁内外艰,服除,监饶州永平铸钱监。..知祁县,天大旱,人乏食,群盗剽敚,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备。旦召富者开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赢,饥者获济,盗患亦弭。

(选自《宋史·司马旦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父任”指因父辈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也称为荫补、恩荫等。 B.“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主官称为秘书监,明后其职务并入翰林院。

C.“主簿”官职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D.“服除”指提前结束守丧期。“服”指服丧,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

※【答案讲评】D (“服除”指守丧期满。也称除服、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 附:参考译文

司马旦字伯康。清廉正直,精明强干,即使是做很小的事也一定仔细考虑,思忖不到符合规矩的解决方法就不罢手。靠父亲恩荫,任秘书省校书郎,历任郑县主簿。郑县有个公开抢夺人田的姓蔺的妇人,家中有很多金钱,召集党徒贿赂官吏,共同为奸,十年不能处理。司马旦取案卷看了一遍,真假立即显露,贬退十几个官吏,受冤枉的人得到公正对待。又有井元庆横行乡里,无人敢问,司马旦把他抓来依法惩处。当时司马旦还很年轻,大家都轻视他,从此惊讶佩服。官吏扑打蝗虫,乘机扰民。司马旦说:“蝗虫是百姓的仇敌,应该让他们自己扑杀,然后送到官府来。”后来定为法令。(司马旦)遭父母去世,服丧期满,任监饶州永平铸钱监。(司马旦)任祁县知县,天大旱,人民缺乏食物,群盗横行抢劫,富家大族自备武器防卫。司马旦召集有钱人,用祸福利害来开导他们,于是(富家大族)争相拿出粮食,减低价格出卖,还能略有盈利,饥民获得保全,盗贼也平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钱镠,杭州临安县人。少善射与槊,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唐乾符中,事于潜镇将董昌为部校。.

属天下丧乱,黄巢寇岭表,江淮之盗贼群聚,大者攻州郡,小者剽闾里,董昌聚众,恣横于杭越之间,以遏黄巢之冲要。唐僖宗在蜀,诏董昌讨伐,昌以军政委镠,镠率士进攻越、润州,平江、浙。除董昌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表镠代己为杭州刺史。唐景福中,昌渐骄贵,自言身应符谶,又为妖人王百艺所诳,...

僭称尊号,乃于越州自称罗平国王,年号大圣,伪命镠为两浙都将。镠不受命,以状闻,唐昭宗命镠讨伐。乾宁四年,镠率浙西将士破越州,朝廷嘉其功,赐镠铁券,又除宰臣王溥为威胜军节度。镠于唐昭宗朝,..位至太师、中书令、本郡王,食邑二万户。 ..

(节选自《旧五代史·世袭列传二》,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是指射箭。《周礼》中记载,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分别为礼、乐、射、弈、书、数。 B.“节度使”官职名。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铁券”是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D.“食邑”指我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盛行于周。后随分封制度废弛而意义不断演化,唐宋时作为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答案讲评】A (“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分别为礼、乐、射、弈、书、数”中“礼、乐、射、弈、书、数”错误,应是“礼、乐、射、御、书、数”。)

附:参考译文

钱镠,杭州临安县人。年轻时善于射箭和使用长矛,喜欢行侠仗义,把解决仇怨作为事业。唐乾符年间,侍奉潜镇将领董昌,担任部校。当时天下接连战乱,黄巢进犯岭外,江淮的盗贼聚集在一起,大的盗贼进攻州郡,小的盗贼剽掠乡里,董昌聚集民众,在杭州越州之间恣意横行,来遏制黄巢的要害。唐僖宗在蜀地,下诏令董昌讨伐(黄巢),董昌把军事政务委托给了钱镠,钱镠率士兵进攻越州、润州,平定了江、浙一带。(皇上)任命董昌担任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董昌)上表奏请,让钱镠代替自己担任杭州刺史。唐景福年间,董昌逐渐骄奢显贵,他自称应验符示预兆,又被妖人王百艺欺骗,僭越本分,擅自称尊号,在越州自称罗平国王,年号大圣,伪命钱镠担任两浙都将。钱镠不接受命令,把情况报告(给了皇帝),唐昭宗命令钱镠出兵讨伐。乾宁四年,钱镠率领浙西将领士兵攻破越州,朝廷嘉奖他的功劳,赏赐钱镠铁券,又任命宰相王溥为威胜军节度使。钱镠在唐昭宗一朝,官至太师、中书令、本郡王,食邑二万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

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 ..

(节选自《宋史·孟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供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创始于唐代。在宋代,著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C.“休致”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致仕”“致政”也表示退休。文中孟珙因病加重而要求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的一种方式。文中为纪日,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己日。

※【答案讲评】D (“前一日是丁己日”错误,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巳日。) 附:参考译文

枢密调兵五千奔赴广西,孟珙致书执政说:“大理国到邕州,数千里内部落互相隔绝,现在应该选人分别到各郡,让他们分管生夷,(根据)地形的险易,可随宜处置,建关屯兵,确定在何处积粮聚草,这样,形成声势,国威自然振奋。不从这方面制定计划而是闻风调兵,白白浪费钱粮,对事情无补益。”(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将那些被没收的田舍归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当初,孟珙招镇北军驻守襄阳,李虎、王旻的军队作乱,镇北军也溃散了,(孟珙)就用优厚的条件招抚他们,归降的人不断。元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书,以所受文告为凭证,孟珙向朝廷汇报,朝廷不许。孟珙叹道:“收复中原三十年的人,如今志向不能实现了。”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浙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龆龀”,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D.“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答案讲评】D (“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错误,“博士”是古代官名。) 附:参考译文

杨尚希,弘农人。父名承宾,历任商、直、浙三州刺史。杨尚希童年丧父。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就学。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就读,(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周太祖宇文泰曾亲自到太学奠祭先圣先师,杨尚希当时十八岁,令他讲论《孝经》,言语意义都很优美。太祖视为奇才,赐姓普六茹氏,提拔任国子博士。任官于明帝、武帝之朝,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迥在官署发布丧讯准备祭仪。杨尚希出来对随从人员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从小道逃跑。天大亮后,尉迥才发觉,派几十人骑马从官道追赶,未能追上,杨尚希于是就回到京城。隋高祖杨坚因为杨尚希是宗室素有声望,又能背弃尉迥返回京城,于是待他很优厚。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鸿词”是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