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1:0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记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
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C.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D.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2. 下列诗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涉及交通运输领域变化的
是( )
A.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B.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C.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D. “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3.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
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A.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 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4. 如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
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
1 / 12
A. 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C. 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B. 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D. 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5. 下图所示的股票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股”,发行于1873年。下列有关该股票反映
的时代信息中,正确的有( )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6.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车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0 汽车 0 公共汽车 0 有轨电车 0 922 1889 6984 544 9 1926 14600 0 0 11 0 0 3459 194 3764 17 2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 1929年,北平电车公司致电中央政府:“当晚北平总工会发生纠纷,波及电车,
突被洋车夫工会乱徒捣毁电车四十三辆、拖车二十辆、道岔十处……电车工人受重伤者八人。军警当局立即逮捕乱徒五百余人。”这说明( ) A. 传统交通工具受到新式交通工具冲击 B. 城市普及近代新式交通工具 C. 北平地方政府鼓励新式交通工具营运 D. 北平交通客运市场竞争激烈
8. 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
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的是( )
2 / 12
A. 政府政策的扶持 C. 公共交通的普及
B. 牵引动力的演进 D. 民航事业的起步
9.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
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炯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 交通工具近代化 C. 城市生活近代化
B. 物质生活近代化 D. 工业发展近代化
10.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
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 A. 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 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 主张防范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D. 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11. 下表反映了()
A. 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 C. 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B.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D. 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
12.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
街道、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该段论述体现的史观是( ) A. 唯物史观
B. 革命史观
C. 文明史观
D. 全球史观
13. 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
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