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园林植物配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10:0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芭蕉等,均可植于岸边。

四 水面的植物配置

水面是扩大园林空间感觉、增添园林趣味的重要因素。以水面作底色,配置丰富多采的水生植物,可以增加俯视水面的景观;还可使岸边景物产生侄影;同时扩大了绿化面积,并具有一定的生产价值。

(一)几种水面景观

1.水面全部为植物布满的。多适用于小水池,或是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如三潭印月池边的一角,全部栽种了荷花(图3-33)。三脚月闲放台西的一个水池中全部种凤眼莲睡莲等,在池岸四周又栽满各种乔灌木和藤蔓植物,好似一个水生植物的标本池。 在杭州的园林和自然风景区中,还有一种为生产用的小水池,水面铺满了绿萍和红萍,好似一块红色的平绒或绿色的地毯。有的水池还自然地栽种了一些试验性水生花卉,虽不是园林立意所致,但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却也丰富了水面景观,造成一种野趣(见插面彩图12) 2.部分水面栽种植物的。这种形式比较多见(图3-34)。但它要与周围景物协调。无论是栽植的位置、占用水面的大小和管理时是否会妨碍游览等,都要事先设计好。效果比较好的水面植物配置实例如三潭印月,它将引进的名贵品种一一睡莲,栽植于碑亭附近的水面,这儿是游人必经之地,人流集中,充分发挥了睡莲的观赏作用(图3-35)。在较大的水面,为了欣赏远景,还可结合人的视点近距,栽植水生鸢尾、芦苇等植株较高的水生植物,以增加景深,便于游人观赏和留影。 (二) 倒影

园林水面似一块平洁明镜,四周景物反映水中,形成倒影,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有了倒影,岸边景物变一为二,上下交映,景深增加,空间扩大,一座半圆形的拱桥,变成了圆桥,起到了功半能的作用。倒影还能把远近错落的景物组合在一张画面上,如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建筑。树木组合在一起,犹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由于视角的不同,景物在地面上能看到的部份,水中不一定看得到;水中看到的部份、地面上也不一定能看到。如三潭印月的十字亭,由于竹林的遮挡,站在内湖东岸北端几乎看不到,而在水面上却看到了,这就起到了“借景”的作用。

有些景物的搭配,在色彩上看来不十分调和,但倒映在绿色的水中,就有了共同的基调碧兰的天空,丝丝浮云,几只戏翔的小鸟与湖畔配置得当的花草树木,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景画”。

风平浪静时,湖面清彻如镜,阵阵微风送来的涟漪给湖光山色的倒影增添了活力。若遇大风,水面掀起激波,倒影顿时消失。雨点又会使倒影支离破碎,又是另一种画面。所以,倒影受到天变化的影响,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三潭印月西部堤岸上的柳树,在傍晚时分,自东向西望,堤前与堤后的水面,都反映出强烈的逆光。由于堤岸及树木是处于背光面,被强烈的光线反射至水面,衬出清楚的轮廓线,呈现出“剪影”的效果,有版画的风味。当然利用逆光反射景观,更需要植物配置来协助完成(图3-36)。 至于倒影的清晰度,与景物的轮廓线、色彩和水的透明度、风力、天气、明亮度等都有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视距近,景物低,结构完整,疏松,则倒影清晰度大。岸边的植物宜配置形态苍劲、偃卧式或轻柔垂枝的树种为好。色调用红、黄、桔黄等暖色时效果最突出,若暗绿树木,倒影可能浑浊不清(图3-37、38)。

第四章 园路与植物配置

在新建园林中,园路约占总面积的12-18%,它的作用与城市道路不同,不是单纯为了交通,也是为了导游。通过它,可以游览各个景区,人行路上,造成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

起到步移景异的作用。园路本身常常也就是景,有时变化多样,似路非路(图4-l)。没有整齐的路缘,也不一定要种成排成行的行道树。布局要自然、灵活而富有变化,常用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皮等均可采取多层次地结合,使其构成具有一定情趣的园路景观。 杭州园林中,在主干道两旁或入口,为了强调主景的作用,常采用整齐规则的植物配置方式。而一般的园路,则随着道路系统的自然式布局,路旁的植物配置也多采用自然式。同时.要特别重视园路与造景。的关系,利用杭州地区丰富的植物材料,构成具有特色的园路景观,从而产生不同的意境。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 主路的植物配置

(一)一个树种的配置

如保椒塔主路宽4米,长50余米。路旁植物选用枝叶稀疏的梓树,呈单行列植,利用微微倾撤坡度,扩大枝叶的立面,使对景-保椒塔直接地展示于一层树叶之间,露而不显。梓树叶片粗大,更衬托出塔形的俊俏与秀丽,形成与景物的对比(图4-2,4-3)。 应用一个树种的园路,特别要注意树种选择,使之符合国路的功能要求(包括观赏功能)与周围环境配合,突出树种的个性,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比如灵价值。在杭州园林中,应用极为普遍,特别是竹径,更是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园路,深得游人赞赏。

1.三潭印月的“曲径通幽”是小型园林中富于幽静气氛的一条竹径,位于三潭印月的东北部,联系着万字廊与闲放台两个建筑物,径长53.5米,宽1.5米(图4-19),以漏窗围墙与三潭印月中心主路分隔,在围墙园洞门上,书有《曲径通幽》匾额作为点题。沿小径两旁种有小竹,高仅2.5米。竹子的外沿种的是重阳木,竹径中也夹种乌桕等色叶树,由于竹林紧密而低矮,径上看不见堤外水面,在游人的视线高度范围内,看到的也只是丛丛竹叶,显得郁闭(图4-20),特别是小径采用了三视同的弧度,两端的弧度大,中间的弧度小,站在这端,看不见另一端。在小径尽头,还种了一片珊瑚树高篱,加强了幽暗感,使人感到生动而又闲静。但通过“幽处”以后,却又出现了一片明亮的小草坪,“柳暗花明又一村”乃豁然而出。

2.云牺竹径是西湖主要的风景名胜之一,其形态结构与三潭印月的“曲径通幽’迥异其趣。径长八百余米,路宽3米多。弯弯曲曲地穿行于浓密的高达二十余米的毛竹林之中。借地形起伏,溪涧涓流及亭、榭、树木的布置,形成“夹径和箫箫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竹径景观,游人到此,虽然视野并不开阔,但由于翠竹摇空、绿荫满地,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万竿绿竹影参天”的深邃、优美、雅静的感受(图4—21、4—22)。

但是,在一条长千米的竹径中,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毛竹,没有其它的园林景色相陪衬,也会显得单调缺少变化。而云栖竹径却能借自然的山涧溪流,加上一些建筑物,似有节奏地在整条径路中求得景观上的变化,并满足游览休息的需要,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效果。 竹径的起点,建有三聚亭,处于去梅家坞的三岔路口,有一株近五百年的三角枫树,是通向竹径的标志。亭旁的桃花,以绿树为背景,暮春三月,更增加了游览情趣。沿竹径前行约三百余步,有洗心亭一处,在亭内歇息,听流水净淙,“几曲山溪咽细泉”更显得幽静。再前行150余步,到达路亭,既可歇息,而又可欣赏由亭墙漏窗构成画框的窗竹,产生另一情趣。再往前行190余步,竹林中又出现了三株大枫香,高35米,胸围4.5米,枫香树下为一高仅4米的碑亭,与大枫香树形成高与低的强烈对比(图4-23)。最后,前行150 余步终于到了云栖古寺,层峦叠嶂,周围苍翠,使游人得到很大的满足。

3.西冷印社的竹径是一条长仅13米,人工经营的山道,植物配置以竹子为主,梅花配置于山道的起点,以其向路中心倾斜的姿态标志着登山入口,在构图上起到良好的效果。中段的桂花、樱花树冠,形成绿色的顶面空间,春可看花,秋可赏桂,棕榈配置于山道峭壁顶部,在复盖着的空间里,起着装饰作用。“印泉”旁的一丛慈竹,具有丛生的特点,装饰性较强,在这里,既作为庭院的点缀,又作为竹径终点的装饰,位置适宜。这条竹径在阳光

下具有“帘幕”的视觉效果,是园林中处理山径空间较好的实例(图4-24、25、26、27)。 4.植物园的竹类园 以展览竹种为主,结合水港,园路构成“翠竹夹径,碧波映影”的景色,道路有宽有窄,竹林有高有低,使道路空间有开敞,也有封闭,形式多样,情趣各异。(图4-28、29)

以上诸例说明,由于竹子干细而密,路径两旁有一定的厚度,3-5米以上)就可加强竹林幽深的感觉;同时在冗长的径路中,可根据道路的规划,布置各种配景,并尽量利用自然的溪流山涧,地形起伏的变化来创造一定的意境,以加强竹径的自然幽前氛。

(四)花 径

花径在园林中是具特殊风趣的。它的特点是在一定的道路空间里,全部以花的姿态和美丽的色彩造成一种浓郁鲜花的气氛,给游人以艺术享受,特别是盛花时期,这种感染力就更为强烈。杭州园林中,效果显著的花径有:

1.玉兰花径:花圃有一条小径,宽仅1.5米,两旁栽种山玉兰,高8米左右,暮春三月,花开满树,行走其中,使人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周围环境似嫌空旷,没有其他树木衬托,实为美中不足。

2.樱花径:“花港观鱼”合欢草坪南面的园路,宽3米,一旁种樱花,一旁向草坪敞开,樱花树冠开展,复盖了整个路面,四月上、中旬,樱花盛开时,花径之意颇浓(见插页彩图5)

3.桃花径:桃花烂漫芳菲,妖艳媚人。如作群植,便可形成“桃花林”、“桃花峰”、“桃花溪”??等景观。早在《吕氏春林》中即有“桃李垂于街”的记载。杭州园林中的桃花径以植物园的效果最好。该小径宽1.5米,旁有高大的枫香和竹林为背景,从桃林中穿行,如入武陵源中。

除桃林径外,常有路旁植桃,并与柳树间栽的园路;如柳浪闻莺湖岸边道路和白堤,即体现了杭州园林中“树树桃花间柳花”的传统景观。但桃花喜光,如与柳树间种相距不宜太近,否则被柳荫遮挡,桃花生长不好。

4.桂花径:桂花是杭州的乡土树种,环湖一带遍种桂花,植物园有一条园路,从柳林中穿过,虽然桂花的花形、花色不明显,但秋天花开时,香气袭人,是游人最喜爱的地方。 5.灌木花径:以花灌木植于路旁,虽然低矮,但只要密植,有背景树衬托,也可形成花径。如花港观鱼主干道西段的紫薇花与珍珠花的花径就是这样构成的(图 4-30、31)。

中山公园平台西侧的一条整形坡,种有腊梅花径,每当寒冬腊月,冲寒吐香,令人流连忘返。

总之,花径的形成,首先要选择开花丰满,花形美丽,花色鲜明,或有香味,花期较长的树种,为了形成“花径”,株距宜小,最好造成“穿越花丛”的感觉。采用花灌木时,既要密植,还要有背景树,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 小径

小径有如园林中的小动脉,虽然长短不一,但大多数为羊肠小道。宽度一般在1米左右。它随功能用途,所处地形及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多变化。其植物配置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其游览功能和审美效果。

凡是树林中开辟的小径,往往是浓荫复盖形成比较封闭的道路空间。例如杭州植物园百草园中的一条小径,宽仅1米,两旁密植高达15米以上的刺槐,人除穿过校下高仅2米的广玉兰外,两旁还有密集的山茶形成封闭的“绿屏”,因而被遮挡了视线,这两条小径清新和谐,都能体现山林意趣。

在一些人工造成的山石园林或自然山林中常有狭小的石级坡道。如西冷印社水池旁的小坡道旁种有藤蔓植物,如络石和薜液荔等,增加了小径的趣味(图4-34)。花港观鱼池旁草坪上的一条小径,或临水面,或以一株弧立树(广玉兰)分隔,路径稍有曲折,植物配置

灵活,富有变化(图4-35)。

另一种是布置比较精巧却是自然的花园小径。径旁散置石块,或与书带草结合,或嵌于草坪中,路旁树木有高月低、有疏有密,有自然树形,也有修剪树形的,大多数的路面都有花纹,但顶部不一定都复盖,视野比较开阔。有的在路缘只种书带草,不作生硬的路缘处理。还有在路旁适当的地段种—些小乔木,复盖一段路面,使产生阴暗的光感,构成画框,从而可以透视到远处。如蒋庄的小径,就属这一种(图4—36、37、38、39)。 还有一种更为简洁的草径,即在路两旁,以书带草作路缘,把小径镶上两条厚实的边(图4-40),更有越味的是在一些人流很少以低矮的草花作为饰边,行走其上,似有松软舒适的感觉,这是作为—种纯植物处理的过渡形式,也别有风味(图4一41)。 三、路旁局部的植物配置 (一)路 缘

路缘是园路范围的标志,它的植物配置和周围环境的植物配置紧密结合,直接影响到道路空间感觉,采用低矮植物,则可扩大空间感,采用人的平视高度以上的植物配置,能够遮挡视线,加强了道路封闭、冗长的感觉。如果路缘植物的株距不等,与路缘界线的距离也不相同,则可创造自然的空间环境,在一般情况下,路缘的植物配置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 最常见的是沿路缘采用草皮、草花、灌木小乔木的多层次结构,构成紧密封闭的树屏,如杭富路是联系各风景点的一条风景主路,采用了草皮、美人蕉、枫杨,效果尚佳(图4-42)。 花港观鱼主路的东段,以竹子、珊珊构成2.5-3米的紧密树篱,将蒋庄庭院分隔(图4-43)。而紧接着的西边一段,路北有一个由蕉藕、海桐、桧柏、樱花组成的隔离树屏,将主路与柳林空间分隔,这个树屏并不紧靠路缘,而是与路缘约有5米左右距离,但在路缘植物配置时,结合到主路,要求开阔的空间意境,就不宜在路旁再作乔灌木的路缘配置,路南则为开阔的藏山阁草坪(图4-44)。由于路缘植物配置与周围环境的植物配置统一考虑,就产生前者封闭,后者开阔的不同道路空间。

又如一些小公园,特别需要借道路旁的植物分隔空间,造成闹中取静的环境。如六公园的路缘以海桐(高2.5米)、夹竹桃(高5米)、香樟(高18米)构成多层的路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图4-45)。

有的路缘,为了护坡的需要,铺设草皮或地被植物,或结合挡土墙种植低矮花灌木(图4-46)。

(二) 路 面

以植物处理路面,一般采用石块(或水泥)中嵌草,或草皮上嵌石块的形式,石块形状不同,形成为方块、冰裂纹、梅花、人字形??等各种形状的路面(图4-47、48)。常常用区别不同道路的标志。这种路面除了装饰,标志作用以外,还可降低温度。据杭州园林局测定,混凝土嵌草的路面比水泥统铺的路面,在距地面10厘米高处的温度要低2℃,这在盛夏是很起作用的。

各种园路,如结合一定的地形,稍加弯曲,利用色彩的对比,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植物园的一条园路,穿行于树丛之中,道路本身又有一定的坡度,用灰白色或浅色的路面,曲曲弯弯铺在深绿色的草皮上,从远处看,绿色与白色的对比,婉蜒于两坡之间的“凹面”中好似—条溪流,别具情趣(图4—49)。还有一种以植物姿态作为象征性的路面,如花港观鱼的梅形坡,在其旁栽种了一株梅花,路面以卵石砌成梅形,构成特写的画面(见图6-3)。

(三)路 口

路口的植物配置要符合和加强路口功能的需要,作为道路视线的终点,要起对景作用,可与山石结合构成景,如花港观鱼入口,是红枫等色时本与大片背景树道松构成大尺度的“绿色屏风”。(见彩色插页8)而植物园办公楼东边路口,则以一种特殊植物--海芋和书带草

与山石巧妙地组成“植物小景”(图4~50)。在花港观鱼一条弯曲小路的尽头,栽了一片粉色海棠,在绿色树丛里,借色彩突出了路口去向,以导引游人(见彩色插页7)。

在柳浪闻莺的一个三岔路口的正面方向,有一片高大、深绿色的雪松树群前,配置了一丛(约20株)金黄色的连翘,雪松高20米,连翘高4米,起了装饰、导游和标志的作用(图4~51)。 而在另一个三岔口,在草坪的入口部分,四周比较开阔,路口的作用只在选择去向,因此,在路口种海桐与蔷薇。蔷薇低矮,高仅35厘米,成片栽于路旁,5—7月开红花,构成草皮的饰边,丰富了草皮的色彩,突出了草地道路的走向。但在路口以外的草坪上种有乔木紫薇和圆柏,因此,从路口至草坪,由蔷薇、海桐(高1.5米)、紫薇(高2-3米)、圆柏(高4-5米)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植物配置方式,缓和了由草地到树丛的过渡(图4~52、53)。

有时,为加强道路的导游作用,就作为装饰点景及标志,不一定是路口,而在路拐弯处;尽头或桥头种一、二株装饰性的观测木如植物园在道路拐弯处种一丛紫荆,花港观鱼桥头种三株鸡爪槭,树下设置坐椅,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而一般的路口,则常常以自由散置的石块与花草结合,或以低矮的修剪植物作为交换处理。

综上所述,道路旁的植物配置原则可概括为:

1.与周围环境统一考虑,特别要善于利用地形的起伏和周围的自然景物,根据园路的功能要求,创造丰富的道路空间意境。

2.注意园路的植物景观,创造“林中穿路”、“花中取道”、“竹中求径”??等丰富的道路景观。

3.在一般清况下,要打破路旁栽种整齐行道树的概念,不拘一格,可近可远,可疏可密,可高可低,乔木、灌木、草皮相结合,宜树斯树,以自然栽植为主。

4.要考虑道路遮荫、分隔、导游和分散人流量的功能要求,与城市道路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其特殊性,要分别作不同的处理。

第五章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

杭州园林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它是随着杭州自然风景和历史名胜古迹的特点及其发展逐渐形成的。

园林建筑是园林中利用率高、景观明显、位置和体形固定的一种园林要素。在新建园林和风景区中,一般所占比重不大,但对园林景观的作用不小。因此,园林建筑除了满足其本身功能要求外,特别要注意它的艺术构图,但是,各种园林建筑物即使本身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植物的配置,也会显得枯燥乏味,缺少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气候变化的艺术感染力。

一 植物配置对于建筑的作用 (一)使园林建筑主题更突出 杭州园林风景中的“景”,有不少都以植物命题,又以建筑为标志,如《柳浪闻莺》为西湖十景之一,在这个风景点里,种植大量柳树,以体现“柳浪”,但主景则是以《柳浪闻莺》碑亭和闻莺馆主体建筑作为标志的。因此碑亭和闻莺馆旁的植物配置,就可以将“柳浪闻莺”这一主题突出,使建筑与植物在这里取得了相得益测效果。

《西冷印社》是文人们进行金石书画等艺术活动的场所,植物主要是选择松、竹、梅作为配置,以突出“雅”字。蒋庄为私人住宅庭院,要求突出“静”字。“平湖秋月”要求体现“秋字,这些景与庭院的建筑物都是借植物来表现其主题思想或基本要求的。

岳庙的“《精忠报国》影壁下种杜鹃花,是借“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红浓郁色彩表达后人对忠魂的景仰与哀思。这也是借助植物加强主题含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