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富贵不能淫》语言积累与运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6:06: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富贵不能淫》语言积累与运用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1)重点实词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 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 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 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 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 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 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 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 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原则、准则) 阅读理解文言文,字词是基础,也是难点。机械地记忆比较枯燥,效果也不好。结合语境积累,把字词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去记忆,是最有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具体说来就是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结合句子理解重点字词,并且把对字词的理解识记与对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 (2)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通“汝”,你的意思。 .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理解困难。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例:往之女家。 女——汝 (3)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

①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词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可以根据该词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可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

②比较互证法

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比较其不同之处,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有较高的实用性。 (4)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词类活用是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和古代汉语比起来,现代汉语的用词规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类活用的规律小结如下:

名名牵手名作状;名名联姻前为动;副助在前也相同;形带名词不作定;形容当做动词用;形容用在介动后;形容倒把名词用;名形不及带宾语;使意为动记起来。 (5) 一词多义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能,能够。 得志 得:实现。

②戒之曰 戒:告诫。 必敬必戒 戒:谨慎。 ③居天下之广居 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 居:“居所,住宅”,这里喻指“仁”。

一词多义是汉语的特点之一,需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注意词性,可根据相邻词语推断,可拆分词语理解。 2.精彩语句: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对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句子赏析也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基本方式。

赏析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必须要找到切入点,赏析的切入点往往有:

修辞、内容、情感、关键词、结构、句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 赏析文中句子:

例句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赏析:排比、比喻。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句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赏析:富贵不能使人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人屈服意志。表明了人不要让外界的因素影响自身的价值和道德。体现了孟子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浩然之气。

例句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赏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通过两个反问反复诘难,旗帜鲜明的否定了景春的观点;用 “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的行径,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顺从秦国,来进一步批驳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巧用类比推理,体现了孟子的浩然正气。

例句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