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1b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4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哲学基本问题是( D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B )。 A、事物的外部矛盾 B、事物的内部矛盾 C、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 D、矛盾的斗争性 3、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A )。

A、主观映象 B、客观映象 C、主观形式 D、客观内容

4、理解唯物辩证法整个规律和范畴体系的“钥匙”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认识运动规律 5、( B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斗争性原理 D、矛盾同一性原理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都坚持( A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A、反映论 B、辩证法 C、实践观 D、先验论 7、因为真理具有( C ),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主观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具体性 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劳动资料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9、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 )。

A、艺术 B、哲学 C、道德 D、宗教

10、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体现了 ( A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CD )。 A、辩证否定观 B、质量互变分析方法 C、对立统一方法 D、矛盾分析法

2、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遵循的前提条件有( ABCD )。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C、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地方在于( AD )。 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B、把可知论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C、把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4、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是指( BC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主观真理到客观真理 5、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 AB )决定的。 A、真理的本性 B、实践的特点 C、真理的客观性 D、实践的历史性 6、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 ACD )。 A、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地感性材料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 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8、马克思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把社会历史划分为( ABCD )。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9、国家消亡大致经历( ABC )等阶段。

A、政治国家 B、非政治国家 C、国家的自行消亡 D、国家的强迫消灭 10、社会物资生活条件包括有( ABC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不需要改错。)

1、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 )

2、静止和运动是物质世界不同的两种存在形式。( 错 )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对 ) 4、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错 ) 5、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对 )

6、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对 ) 7、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价值关系。( 错 ) 8、阶级斗争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错 )

9、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错 ) 10、唯心史观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对 )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而且也是 社会历史 的产物。 2、事物的辩证发展是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经过了 再次 否定、 三个 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 实践 来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 辩证法 来考察认识问题。

4、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 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 两种形式。

5、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同 生产力 相适应的、占 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相互关系

答: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思的活动来实现的。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答: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力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这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