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解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7:33: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

意见稿)》解读

12月22日,CDE发布《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虽然只是“技术要求”文件,未明确具体执行时间及节点,但还是引起了业界的轰动。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的镇痛还未结束,注射剂再评价也要来了!对已经走上国际化之路的大型药企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发展机会,但对国内大部分制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来说,又将是一次艰巨的淘汰战,毕竟生存环境已和从前大不相同。面对即将临近的新一轮挑战,是被迫淘汰还是涅槃重生?越早寻到良策企业才能稳操胜券。 12月25日,药智网联合创始人、药智数据事业部总裁李天泉受邀参加西南证券主办的《“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解读》电话会议,从技术和大数据层面为企业解读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关键问题。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解读》电话会议内容整理如下: 【讲解环节】

感谢铁林(西南证券研究员陈铁林)的介绍,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西南证券的邀请在这和大家分享上周五(12月22日)国家药监局刚出台的《关于公开征求《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意见的通知》。

准确来说这一文件还不能称之为“政策”,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技术要求”文件,发文单位是CDE,从这个角度看,文件中未提到管辖范围、时间节点等内容也属正常现象。但“一叶落而知秋”,既然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技术性要求已经出台,再加上相关联政策的支撑,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已经被纳入日程,也即将被开展。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此次主要针对口服固体制剂;道理很简单,口服固体制剂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注射剂也同样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注射剂需根据情况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所以CDE本次发文,开题就是:为落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道理就在此。 接下来我将从化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范围、评价层次,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解读。 一、评价范围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评价范围”。因为《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是“技术要求”文件,所以文中没有明确具体品种、时间节点等,如果出台的是行政法规,就会明确范围。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既然提出要在5-10年内完成注射剂的

一致性评价,后续的政策法规应该也会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推进。鉴于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5-10年这个时间设定还是比较合理,再加上口服固体制剂的评价工作还未结束。 二、评价层次解读

其次是“评价层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明确提出了“一致性评价”和“再评价”两个概念。对于找不到参比制剂的药品说“一致性评价”是不准确的,用“再评价”更科学(日本也是用再评价这一说词)。“一致性评价”更适合那些能够找到参比制剂、原研药品,能找到对照做到一致的药品。

大家都知道,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通常要做两部分:药学部分(耗资200万左右)和BE部分(耗资300多万左右),一个品种做下来大约耗资500-600万左右。注射剂有不同之处,它经肌肉或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不经胃肠道吸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做BE部分(尤其是水溶性制剂;但一些特殊剂型如:缓控释制剂、混悬剂、油剂、脂质体等需要BE验证血药浓度)。《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对处方工艺、辅料、包装、工艺控制等要求很严格,但BE部分是花钱的大头,所以注射剂常规品种300多万差不多就能完成一致性评价工作。

那些找不到参比制剂的品种(国外上市,现已撤市;或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