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8:15: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指在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识、习得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包括综合思维能力在内的诸多地理核心素养。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高中地理复习课“气候成因”专题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例,力图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通过核心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
学生在必修课本中已经学习过与气候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当中,学生感觉比较零散,因此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只知道气候的零散知识,没有注意到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自觉地从两个或多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的气候专题复习课试图通过核心问题的提出来整合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调动、运用和整合已有知识,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地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分解核心问题,使学生形成思维链条,提升综合思维能
力
问题导向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是教学的关键和基础,应当围绕核心问题涉及的不同层次问题链条,注重地理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并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思维导图)。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及在高考中的具体要求,我们把气候复习的中心问题设计为“区域气候的成因”,围绕中心问题,逐个分析,层层拓展。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影响气候形成的四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第二层次在四大因素中拓展,学生需要找到和分析影响这四大因素的下一级因素(如海陆位置、洋流、地形、行星风系等)。第三层次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影响区域气候形成的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太阳辐射与地形的关系)。第四层次要求学生学会变换角度分析问题,即以任意层次的某个要素(如地形)为中心重新构建与之相关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回顾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在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思维导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变换角度分析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思维导图等环节,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问题:影响一个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四大因素)
问题分解:1.影响气候形成的四大因素受到哪些条件的控
制?
2.举例说明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问题转换:变换角度以其中的某个因素(如地形)为中心问题,说出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意识
在学生形成思维链条,构建好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知识的迁移和组合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综合思维能力得到强化,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四、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反思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实现的。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并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强化学生地理情境下的基本逻辑思维训练。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只是教师的预设,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为线索,要注重问题的生成和启发,避免用预设的问题过度牵引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