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4:26: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二)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他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的故事,试图以此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第二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这是一般人在没有或很少接触艺术之前常常有的一种想法,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将有助于学生与艺术产生亲密的接触。所以这里说,“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是以艺术的或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并举了毕加索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把和车座创作了《牛头》的例子。

第三部分“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从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是在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这也就是艺术创作的针对性。在现实方面,这种针对性表明艺术家试图对某些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艺术方面则可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独特主张。这两方面的意图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图既有可能是分离的——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之中,也有可能是重合的——同时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或者是在同一件作品中有不同的侧重。接着说明的是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它也包括两个方面: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

第四部分“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主要是从美术作品的三大分类——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角度分别讲述艺术家意图的不同呈现方式。具象艺术举的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具象艺术体现意图在过程上必须首先收集形象,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营造出故事展开的典型环境;在方式上,则通过具体人物、道具、环境等的塑造,使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性和可读性。意象艺术举的是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的例子。前者说明,意象艺术尽管也可以有一个故事情节,但不是通过具体可辨的真实形象,而只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就可以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后者则说明,意象艺术还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他的某种意图。抽象艺术由于前面有很多例子,所以这里举的是俄国艺术家塔特林的建筑构成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的例子。它表明,抽象艺术体现艺术家创作意图的方式主要是借助美术的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由于观念艺术在当代越来越重要,所以这里还特别对观念艺术表达艺术家意图的方式给予了简单说明。这里举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L.H.O.O.Q》的例子,它说明了艺术手段对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重要性。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析世鉴》在这里仅作为理解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参照。

(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

1

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意图”并非专门指美术作品的内容方面,还包括了它的艺术方面。也就是说,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但同时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也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上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又是具有现实和文化上的依据的,它涉及到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等方面。不同的艺术家由于其生存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有很大差异,这一切就构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复杂性。要讲清并让学生理解这几个方面的关系会有一定的困难。课文中对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有所陈述,教师还需有更清晰的理解才能讲好本课。

二、 教学内容资料

(一) 作品分析

巴尔扎克(雕塑,300厘米×120厘米×120厘米,1898年,日本神奈川县雕刻美术馆藏) 罗丹(法国)

这尊《巴尔扎克》铜像是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的委托创作的。罗丹通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雕刻方面的著名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绘画方面的重要代表作有《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西斯廷教堂祭坛画》等,建筑方面的代表作有圣罗伦佐教堂图书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等。其中《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乃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提出由米开朗基罗来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原来是出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1444—1514)的主意,他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要米开朗基罗担当这一创作任务时,他确实感到很为难,但意志坚强的米开朗基罗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他将最初的无比悲愤的心情很快转化为创作的激情,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的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创作任务。 最初,米开朗基罗对这一壁画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在屋顶四周画些基督教的先知和圣徒,中央则以图案作装饰。后来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以这一教堂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即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画。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这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周围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画了12位男女先知,四角画摩西、大卫等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画有各种青少年形象。整个壁画

2

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壁画公开展出后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由于米开朗基罗长达四年之久的高空仰面作画,他的颈项僵直,以至看书看信均须置头顶仰视,其劳动之艰苦可想而知。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康,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这一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牛头(雕塑,高41厘米,1943年,巴黎路易·雷里美术馆藏) 毕加索(西班牙) 除了绘画外,毕加索还从事多种艺术活动。约从1940年起,他在波伊斯盖鲁普时期产生了新的灵感。他从捡到的骨头、石子等物上获得艺术启发。他利用这些废物作了些小型雕刻,或在上面刻出古典式侧面像。雕塑《牛头》就是那时期的代表作品。《牛头》用的材料全是现成物品,即一个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这些现成品到了他的手里便激发了他的想像力,他巧妙地构思了这一尊“公牛”。他的朋友迈克尔·累利斯看后不无玩笑地对他说:“那还不够,应该能够拿起一块大木头就发现它是一只鸟儿。”并为这件新作向他道贺。这就是后来具有广泛影响的“ready make”(现成品)雕塑,毕加索是这种艺术的先驱者。

生日(油画,81厘米×100厘米,1915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藏) 夏加尔(俄国)

马尔克·夏加尔(1887—1985),西方现代派著名代表人物,出生在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既是农民又是手艺人。夏加尔很早就不顾父母的反对,立志要当画家。最初在维捷布斯克美术学校学习,后又进入当时俄国新艺术中心的贝德尔斯洛格美术学校。但是,徒有其表的学校教育使他失望。当他了解到当时法国的现代主义绘画后,就于1910年第一次来到了巴黎。这对他的艺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回到了祖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曾一度让他担任政府的主管艺术的职务,但由于他不能适应当时的创作环境,1922年又来到了巴黎,从此一直生活在这里并加入了法国籍,最终成为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早期受立体主义影响,以后喜欢表现幻想,富有想像力,具有梦幻的特点。

《生日》是他最典型的作品。画上描绘他在结婚前一次与他的女友贝拉相会的印象。那天夏加尔生日,贝拉拿着鲜花,步履轻盈地走进画室,他便立即跃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来吻她。人物飘飘欲仙,构思颇具幽默感,表达了画家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愚公移山(中国画,1940年) 徐悲鸿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时徐悲鸿正在印度访问,在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引荐下,徐悲鸿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愚公的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王屋和太行挡住了去路,为了方便,愚公就准备把这两座山挖掉。可有个叫智叟的人却说,这样两座大山,你一辈子也挖不掉,算了吧。但愚公并不气馁,他说,我挖不掉不要紧,还有我的儿子,儿子之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挖下去,一定能够成功。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离婚诉(版画,1943年) 古元 古元(1919— ),广东中山县人。1938年去延安,先入陕北公学,课余参加校美术组的活动,结业后被派往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创作了《开荒》、《播种》、《秋收》、《骆驼队》等作品。1940年夏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文书,生活在解放区的农民中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