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0:34: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声乐演唱中声音的美化与共鸣
作者:孟瑾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人体的音源产生于声带,由音源发出的声音的音量是很小的,这个声音从喉头出发向下,向上沿两个声道传播,向下传播的声道是气管,向上传播的声道是喉咙、咽腔、口腔、鼻腔,声波在向下向上传播的过程中用声波击起所通过器官的共振,产生共鸣把音源音放大,美化。所以共鸣对于歌声的音色、音质、音量的影响很大。共鸣腔运用得越充分歌唱的音量就越大,越饱满,声音就传得越远;反之声音就发虚,没有声音。 关键词:声音;美化;共鸣
歌唱的共鸣是歌唱基本方法中最基本的歌唱技巧,美声唱法依赖共鸣,中国民族唱法也大量使用,很多声音流派演唱仅使用部分共鸣腔体,特别是使用大量电声扩音设备的某些流行唱法共鸣腔体的使用就更少了。人体共鸣器官以声带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胸腔是下共鸣腔,而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为上共鸣腔。歌唱的共鸣一般分为低声区共鸣、中声区共鸣和高声区共鸣三种,下面就分别论述这三种共鸣。 一、低声区共鸣
声带发出的音波顺着人体乐器的腔体沿上下两个方向激荡,向下的音波通过气管、支气管的传播击起胸腔的共振,引起胸腔共鸣。由于胸腔的腔体特点胸腔对低频的响应能力强,而对高频的声波响应能力弱,胸腔共鸣显现声波频率越高,共鸣的力度越弱的特点。所以胸腔共鸣主要被应用于低声区。
胸腔共鸣的声音特点是浑厚、结实、阳刚,在使用时能感到胸腔的振动。产生共鸣的基本技巧是胸腔保持放松状态,控制气息量,一般吸入空气维持在最大吸气量的60%,并且吸气主要靠下沉横膈膜。喉位在吸气时自然下行并放松,声带较松自然闭合,声带上各共鸣腔体也自然放松,小腹及横膈膜是主要呼气的动力源。这样发出的歌声是以胸声为主的混声共鸣。 二、中声区的共鸣
在低声区共鸣部分介绍的是歌唱乐器下共鸣腔体的工作原理,在本节将介绍歌唱乐器上共鸣腔体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中声区的运用方法。从声带发出的基音沿气道向上传播,首先在喉咙里产生共鸣,随后在咽腔产生共鸣,接着在口腔产生共鸣,口腔的共鸣声波最后激起了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所以上共鸣腔的共鸣也是混声共鸣。
中声区的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咽腔、鼻腔次之,头腔和胸腔更少。口腔共鸣最为重要,它是往上连接头腔,往下连接胸腔共鸣的桥梁。共鸣腔体的使用有这样的规律,声音频率越低胸声越多,头声越少;声音频率越高,头声越多,胸声越少。这个规律是歌唱乐器的基本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决定的。中声区共鸣的基本要点是自然吸气横膈膜的扩张引起喉咙的打开,会厌轻轻抬起,咽下缩肌坚挺,使咽管形成良好的共鸣腔体。下颚放松,舌头放松(尤其是舌根),嘴唇放松,让口腔通畅成为共鸣腔体。软腭,悬雍垂适度抬起,保持鼻腔和口腔间声道的通畅。 中声区的共鸣是整个歌唱共鸣的基础。要取得歌唱乐器良好的共鸣最关键的是共鸣器官的放松。在歌唱状态下保持各共鸣腔体和器官的放松很难,尤其是唱高音时更难,但如果不放松,发声器官处于紧张状态,就发不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中声区的声音既是歌唱中主要使用的声音,又是歌唱中最接近人声自然状态的声音,所以要获得歌唱优美的共鸣必须从中声区开始练习,向下往低声区过渡,向上往高声区扩展,这是歌唱声音训练的基本规律。
训练中声区共鸣的方法一般使用哼鸣的方法。众所周知哼鸣的方法是用于鼻腔共鸣的,为什么训练中声区的共鸣要使用哼鸣的方法呢?这是因为歌唱共鸣分为咽腔、口腔、胸腔、鼻腔、头腔的混合共鸣,获得胸腔共鸣的方法在前文已述,咽腔和口腔的共鸣在喉咙打开通畅腔体,自然放松后就能获得,而鼻腔的共鸣需要抬起软腭和悬雍垂打通鼻口的腔体通路,所以不易获得,而鼻腔共鸣是由口腔共鸣到头腔共鸣的中间桥梁,鼻腔共鸣解决了,就为头腔共鸣打下了基础。鼻腔哼鸣的练习方法有两种,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在闭口哼鸣练习会了的基础上再练习开口哼鸣。常见的闭口哼鸣有两种练习方法,第一种是在口咽各腔体自然状态下用真声哼唱中低声区,同时训练声门的良好闭合,第二种方法是将鼻腔打开的哼鸣方法,这种哼唱时悬雍垂抬起,往前送一点舌头。开口哼鸣是将嘴张开,打开喉咙,抬起软口盖和悬雍垂,下巴放松,使声音完全从鼻腔哼出。对闭口哼唱的第二种方法和开口哼唱练习要谨慎,要在中声区有了基础再练,不然会使歌唱的鼻音太重。 三、高声区的共鸣
中声区的共鸣是高声区共鸣的基础,只有中声区共鸣基础打牢后才能逐渐扩展音域,一点点向高声区过渡。其要领是在混合共鸣中逐渐加大头声的比重,逐渐减少口腔共鸣的比重,大大减少胸腔共鸣。增加头腔共鸣的方法是喉咙保持吸气的状态,扩张喉腔、咽腔。软腭、悬雍垂轻抬,充分打开鼻咽腔、鼻腔。下颚放松,舌头放松,软口盖适度抬起。
总之,在声乐歌唱中发出高音时仅为声带边缘的振动,当发出最高音时,则声带转变为喉咙和咽腔中空气柱的共振。由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难点在换声区,要保证过渡就必须熟练地保持中声区共鸣的技术动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声器官的自然松弛状态,只要不“紧”,声音的上行就容易。在学习中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中声区的稳定和所有共鸣腔体的自然打开,特别是保持鼻咽腔腔体和口腔腔体的共鸣自然通畅,这些技术要领掌握了,高声区的共鸣就不难了。 参考文献:
[1]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6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