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4:33: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提要: 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珠功能。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价值,通过拆字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汉字 形体 结构 文化功能 传统思维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的独特功能。因此,古人常常在文章中借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曹操与杨修(杨德祖)的三则故事:

4

1.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建造相国府的大门,刚架好门椽,曹操亲自出来观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毁。拆完以后,说道:“‘门’中加了一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有人馈送曹操一杯酪,曹操稍稍吃了一点,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众人看,众人不解其意。依次轮到杨修,杨修拿过来便吃,说道:“曹公教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

3.魏武帝曹操曾经从孝女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在他旁边。看见碑的背面写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道:“理解吗?”杨修回答说:“理解。”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道,“我已经想出来了。”叫杨修把自己理解的另外写出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色之丝,在字当中,是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个‘辞(古作辤)’字:这就是‘绝纱好辞’啦。”曹操也把自己理解的写下来,与杨修的理解完全相同。以上故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结构形式表情达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以形表义,是汉字造字表词的基本原则,有其内部特点和规律,传统有“六书”之说。然而使用汉字的人们不完全依据“六书”和文字学理论,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意愿,对汉字形体进行离析拼合,借以隐匿或附会其用意,施展了各自的智慧和幽默。

5

明朝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杨溥,字弘,曾任翰林学士。幼时家贫,地方官要其父亲服役。因其父年老体弱,他再三向地方官请求减免。地方官出了一个上联曰:“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图(繁体为“圖”,外是一个大“口”字,内有三个小“口”字。)地方官用此字形,说明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内,就必须服从他们管辖。杨溥听了,即刻对道:“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伞(繁体为“傘”,上是一个大“人”字,下面有四个小“人”字。)杨溥也利用此字的字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婉转地说明了自己的请求。地方官受到杨溥的恭维,又见他父亲确实难以应役,也就罢了。

汉字的文化功能,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认识。就广义来讲,汉字是为了记录语言以消除其交际中的时空障碍而创制的,其语言交际的基本功能,以及一切功能都可以视为其文化功能。传统的汉字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其研究已有深厚的传统和积累,而对汉字语言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却重视得很不够。从狭义的角度看,汉字的文化功能应侧重研究其语言交际以外的文化功能。根据刘志基同志的研究将这种文化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信息的蕴涵,二是文化现象的塑造。前者发韧于汉字的创制,后者则与汉字的使用相联系。对前者刘志基同志在《汉字文化综论》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具体典型的文字材料的考证来探求汉字文化蕴涵,充分展示了汉字的这一文化功能。其实汉字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会产生能动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而这种作用和影响又决不仅限于其

6

语言交际的范围之内。这样,汉字的文化功能的发挥就会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形成自己的一方独特天地。因此,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创造价值,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汉字与字谜:字谜跟汉字的字形或字音或字义直接相关。同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为谜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它风趣幽默,别具一格。字谜的谜面和谜底之间关系多种多样。有的是综合利用字形、字音、字义间的关系。例如: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谜底为“日”。 更多的是利用字形结构、笔画关系。例如:

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一山又一山,三山皆倒悬。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谜底为“用”。

一边喜雨,一边喜风,喜风怕水,喜雨怕虫。谜底为“秋”。

7

生员与和尚口角,和尚不成和尚,生员不成生员。谜底为“赏”。 还有的利用错觉造成字谜。例如: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谜底为“一”。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为“至”。

汉字与诗歌:汉字与诗歌的关系,主要在于汉字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中国的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为什么诗句的整齐要以字为单位呢?这和汉字的形体有关。要求诗句长短整齐,即在每一句诗中都包含同样的字数,达到后来成了某些体裁的固定规矩。例如律诗、绝句。近体诗除了字数和押韵更加严格以外,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求平仄对仗。近体诗的平仄和对仗也与汉字有关。有时候诗人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来协调诗句的平仄。在诗句对仗中有两类和汉字直接有关,一是“偏对”,一是“借对”。因介绍这方面的文章书籍很多,就略去不谈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几种体裁是和汉字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回文诗,离合诗和神智体。 回文诗的特点就是顺着读倒着读都可以成诗。例如:宋代钱惟治的一首《春日登大悲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