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6:4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成绩分布:平时成绩(考勤:10%,调研报告:20%),考试(名词解释,选择题,减答题,问答题(关于城市设计、人口即两次调研)) 考试重点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1、城镇化定义: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

2、城镇化水平定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世界城镇化历史进程及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国内外城镇化规律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周礼.考工记》 A、记述周代王城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B、将等级制度贯穿其中

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2、《管子.度地篇》 关于居民选址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3、《周易》

A、创立“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B、“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C、“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3、《建筑十书》

A、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写

B、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4、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时期希波丹姆提出)

A、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反映古希腊时期市民民主文化(民主与平等) B、希波丹姆模式的完整体现:米利都城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结合城建史复习) A田园城市

B卫星城镇

C《雅典宪章》

D《马丘比丘宪章》

E有机疏散理论

F永续发展理论

G带形城市

6、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

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

1、“一书两证”即《建设工程选址意向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法定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又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规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永续发展

核心:发展 最基本内涵:生态的永续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求,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位置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2、永续生存基本原则

尊重并保护生活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持地球生命力及生物多样性;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程度;维持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改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社区和公民团体关心自己的环境;提供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国家网络;创建全球性联盟。

3、城市规划价值观:以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为价值观。包括:健康与安全;

方便与效率; 第五章 生态与环境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开放系统,是一

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和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

2、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包括城市人

口容量,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城市水环境容量

3、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

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

一种概念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1、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来自于国际贸易学说。比较优势指B国在两种商品上的生产优势都比A国低,但在一种商品生产率上的差距没有另一种大,那B国在此商品上有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指A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比B国有更高的生产率时,A国在这种商品上就有绝对优势

2、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

额的比例

3、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

随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经历123,231.321的转变)

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工业为中心转变

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

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在主导产业方面:重工业化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 4、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佩第-克拉克定律:随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

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是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不可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

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梯度模式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空间演变过程梯度发展模式: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从发展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本土资源密集型产业起步,并尽快接过从高梯度地区外溢出的产业。

反梯度发展模式: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可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