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4:58: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等,都带有西方宗教节日的色彩,也可以说是西方宗教节日的中国化,只不过称呼不同罢了。如登极节,其实就是西方的复活节。洪秀全之所以如此狂热地创办带有西方色彩的宗教节日,一则是宗教礼拜的需要,二则也是希图利用宗教节日的创办冲击封建迷信思想,革故鼎新,为农民政权服务。很可惜,太平天国创办的这些节日宗教色彩过于浓厚,除了在太平军中流行外,在民间鲜能推广。而在广大的农村,传统节日还是主流,人们对西方节日的认识还抱着拒绝的态度。这也说明,在中国近代化的起始阶段,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很脆弱。

此外,由于外国人在华增多,在内地设立领事馆、开采矿产、建立学校等,西方的一些习俗开始在内地延伸,西方节日随之也向中国渗透。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兴起,最主要的是西方人生活习俗使然,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开始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和西方人经常打交道的中国上层人士。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中国的西方生活方式有赛马、西餐、西式点心、西式饮料、音乐会等。特别是西方的饮食习俗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出现,尤其是西餐馆的开设,更成为近代中国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1876年葛元煦游历上海,就看到在上海虹口一带设有西餐馆,不光西人进入,而且“华人间亦往食焉”。而在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西餐馆越来越多,而且名声也很大,诸如“品升楼”、“德义楼”等,虽然是中国名字,但专门从事“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像北京西餐馆的档次非常高,有“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这些西餐馆不全为外国人消费,中国人也有消费者;不仅平时有人去消费,而且在节日期间有不少人光顾。西方节日期间的生活消费品像面包、糖果、饼干、蛋糕、布丁、罐头等食品和洋酒,也在中国上市,不仅受到中国上层社会的青睐,而且也成为上流社会节日期间的馈赠礼品,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的礼品赠送。加之晚清时期维新派鼓吹革命、学习西方、提倡移风易俗,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向国际“接轨”,一些节日陋俗受到冲击,西方节日的“新俗”开始在中国社会蔓延。比如西式名片在中国的使用。近代以后西式名片传人中国,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特别是过新年,贺年者拿自己的名片投递,叫“投贴拜年”,一改中国传统拜年的繁琐礼仪,颇有新风。由于受到西方习俗的影响,一些维新派还照搬西方的一些做法,增添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新式节日。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就积极倡导仿效西方增添一些有意义的新节日,他认为效法西方增添一些新的节日可以让国民“记已往,振现在,励将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建强国勇猛、进步、自立的气氛”,使中国节日内容和样式不断丰富多彩。从这一时期节日的演化可以看出,虽说总体上中国社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节日习俗,保持着古朴多彩的风貌,但西方节日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社会,尽管这只是刚刚开始。

5

《地域文化》作业3

(第8章至第10章的学习内容)

作业说明:

得 分: 教师签名: 1.在作业题目中选择1题完成。(题目的选择可自行选择,也可由教学点的辅导教师统一安排。)

2.作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每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也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以小组形式完成的,需记录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提交每个成员完成任务的原始材料。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形成小组成果提交老师评阅。

3. 作业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题材,可以形成小报告或小论文;也可以制作幻灯片,微电影等,在同学中展示。(小报告或小论文不少于800字,幻灯片、微电影不少于15分钟)

作业题目:

1、当地有什么有特色的民间工艺?请从材质、工序、成品特色、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究。

2、工艺品一般来说起源于实用的需求,后来才逐步侧重于鉴赏价值的。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工艺品凝聚了人们的文化品味,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内和一定的地域内人们的精神追求。当前,不少工艺品生产已经衍生成为产业,而且产业链相当长,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特定的工艺品说明这一点。

3、一方水土一方人,你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色的体育项目或者养生方式?请作专题介绍。

4、除了街知巷闻的叶问、黄飞鸿,广东还有铁桥三的铁线拳、蔡李佛、洪拳等等拳种,武术的产生和流变,和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文化传承有莫大的关系,请结合某一个拳种,探究其来源、传承、发展及其地方特色。

5、调查当地的海外华人情况,在居住国分布上有什么特色?对当地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6、当地是否有比较著名的海外华人?说说其生平事迹以及对家乡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

4答:“蔡李佛拳”,顾名思义,这门拳法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其创始人是陈享,别字典英,广东省新

6

会县京梅乡人。陈享自幼酷爱武术,十二岁起就正式跟从同村族叔陈远护学拳,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基础。十七岁起,他又拜新会县七堡村人李友山为师,学习李家拳。李友山是至善和尚的高足,是当年广东省五大名拳之一的李家拳创始人。陈享二十二岁时,拳术已经相当精纯,但他并不感到满足,而上广东省罗浮山的鹤观跟蔡福学拳。一学就是十年。在这期间,陈享还曾受教于常来探访蔡福的江湖侠士白玉峰。白玉峰的拳法类似北拳,腿法较精。陈享三十二岁艺成下山。在长期的武术生涯中,他悉心研究各家拳法,综合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三家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命名为“蔡李佛拳”,这个名称含有不忘老师教导的意思。

蔡李佛拳种类繁多,内容繁复,理论体系发达,技术体系完善,承载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理想等诸多诉求。蔡李佛拳不仅拥有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拥有包含在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蕴涵。蔡李佛拳体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民族和特定地域内人民的独特创造力,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蔡李佛拳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武术文化方面的结晶,是岭南文化和技击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蔡李佛拳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蔡李佛拳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等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的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离开了这种动态表现,其生命力便无法得到表现。同时,蔡李佛拳技艺和蔡李佛拳文化主要是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并且主要是口传心授,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家族烙印。正是这种传承才使蔡李佛拳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有了可能。

蔡李佛拳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蔡李佛拳本身是经过与其它文化和拳种的相互融合而出现的,蔡李佛拳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继承与发展并存的状况,由最初的单一拳种发展到三个流派合一最终出现“蔡李佛拳”的局面。蔡李佛拳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集合体,是传统哲学与武术的有机综合,具有强身、自卫、教育、欣赏等多种作用,它所蕴含的道德感召力和道德说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它的价值和功能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蔡李佛拳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

7

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首先,蔡李佛拳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次,蔡李佛拳是一种“原生态” 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构建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蔡李佛拳具有各自不同风格和内容的基本功、功法、内功、若干拳术套路、若干器械套路、拳术和器械的拆单练习、拳术和器械的对抗练习等等。多样性是蔡李佛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蔡李佛拳的脉络支撑,是由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选材方式、承传方式、训练方法、礼节仪式、组织形式等等部分组合而成。蔡李佛拳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因为这个集合具备多种运动形式,能够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通过某种“适应”完成其继承、创新和发展。

再次,蔡李佛拳的价值并未随着农耕社会的湮灭而遗失,相反,凝聚在蔡李佛拳身上的道德追求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彰显了它的时代价值,而蔡李佛拳“以术求道”、技术精湛的特点也吸引了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的目光。

蔡李佛拳作为一种“活文化”,必须由人去延续,传承是蔡李佛拳保护的核心,传承人是保护的重点。在蔡李佛拳的传承人身上,凝聚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财富,诸如门派典故、武林轶事、礼节仪式、练习口诀、理论体系、习练方法、套路种类、技法运用、传承制度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口传身授才能保持鲜活的状态,一旦传承人逝去,很多信息也就湮灭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