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3:21: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以游踪为线索。

?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游踪为行

文线索,按游览进程、时间逐一写来。但在由桐庐至钓台的船行途中,以梦幻手法穿插了几年前和朋友喝酒背诗的往事,因为文章结尾作者要在钓台壁上题的就是这首诗。先在这里伏笔,结构上最为自然妥帖。

(2)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3)简析作者在抒写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的特点。

? 第一,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题的

感觉印象。如描写严子陵钓台,处处突出一个“静”字。第二,文中处处有一个“我”。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第三,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评讥时政。 ? 作者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

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贯穿全篇的,则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音。这种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

? 文章以白描手法述景,在细腻真切的

景色描摹中,染上了浓厚的主观感情和情感色彩。例如写钓台春景的一节,山容峻削、草木荒凉、气氛死寂,处处突出一个“静”字,这是游者对客观景物的感受,作者以“静”为中心,层层宣染强化,烘托出了作者心灵的凄凉和孤苦。

(4)分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 文章记叙了他自富阳出发经桐庐山游

览严子陵钓台的经过,在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中,抒发了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气候的不满和满怀的抑郁愤懑之情。

31. 何其芳《雨前》【1912-1977】[1933] (1)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

(2)分析本文对北方雨前自然天候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 文章通过对雨前的种种自然景象的传神描写,将复杂沉郁的感情融入景致之中,在表现了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渴求的同时,伴随着一种无法消除的焦虑难忍和空虚彷徨,这其实正是身处在社会大动荡中的作者自己真实的心理写照。北方雨前的景色是:灰色的天空、干裂的土地、飞扬的尘土、憔悴的柳条以及烦躁的鸭子,经组合、渲染,构成一种干枯、灰暗、烦躁的浓郁氛围,那便是北方特有的雨前情景。而雨前的真实天候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气氛的形象比拟,并且这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社会的阴暗沉闷是作者心头阴影的根源。身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尤如那需要滋养的北方大地。作者正是以密云不雨的沉闷压抑的气候影射现实社会。寄情于景,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绪。

(3)分析本文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 对故乡“雷声和雨声”和“雏鸭游牧

在溪流间”景象的怀想,与北方的天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寄寓着作者对美的世界的渴望与追求。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春雷和春雨,以隆隆有力的搏击在山谷间回响,“春之芽”被惊醒“而怒茁出来”,“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写得辽远悠然、生机勃勃,与文章中北方的天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这既是借乡愁慰藉自己,也寄寓着作者对理想、对美好的天候的深情向往。而希望“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也正是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作者在黑暗社会中的一种心态。

(4)简析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 《雨前》是一篇美文。它如诗如画,

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景致特别的图

画,又给我们营造了情思缠绵的诗的意境。全篇几乎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传神的描绘,作者用词考究精致、细致绵密,笔调轻灵、形神具备,善于选用富于色彩的词藻赋形绘色,构成鲜明生动的动态画面;而对故乡的怀想,写得情思缕缕,诗意盎然。全文在优美的形式中含着深刻的意蕴,显示出一种清新隽永的韵味。在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使作品更加意境化。

32. 林语堂《言志篇》【1895-1976】 (1)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

(2)简析作者在本篇所述之“志”的含义。 ? 文章所言之“志“一反严肃正经,贴

近物态人情,把日常人生和情感乃至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提高到“态”的位置,呈现的是一个亲近自然、无拘无束、自由不拘、认真工作、潜心读书而又注重人情美好和感官享受的“言志”主体,沉淀千百年来文人陶冶心性、生活艺术的文化内涵。作者对“欲”的理解主要是指追求心灵空间丰盈,它固然附着在物质至上,但绝不可为物质、名利所图。作品通过对这些人生愿望中蕴含的丰厚、闲适、自由、雅致的名士气的抒写,表达了对现代人浮躁、空虚的生活状态的鄙夷不屑,浸透着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关怀与爱。最后一句“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彰显了个人主体性的绝对地位。

(3)分析本篇作为“闲适小品文”的风格特点。

? 文章是闲适小品的典范之作,行文平

和,讥讽和批评又不失节制,极富幽默感;旁征博引,才思敏捷;用语“文言中不避俚语,白话中多放之乎。

33. 夏衍《包身工》【1900-1995】[1936] 沈乃熙

(1)本文是作者经实地调查后写成的报告文学。

? 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

(2)分析本文将包身工群像和个别典型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特点。

? 作者选取一个工房包身工群像作为描

写重点,从吃、住、做工等侧面,选取有特征场景进行群像刻画。另外,又着重描写了外号“芦柴棒”的青年女工的悲惨遭遇。作者既对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作了如实记录,同时又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表现方式,不仅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包身工进行全景式的了解,而且更有利于形象地、深入地认识、理解包工制度的罪恶,揭露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真面目,因而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分析本文将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抽象的议论分析、调查统计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 一方面对包身工境遇的细致描写,同

时又通过插入大量确切的统计数据、翔实的实地调查材料,以及穿插恰当的议论、分析,指出:“在一种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膨大了”。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野蛮掠压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包身工苦难的原因,并且暗示,这种剥削是在外国资本家和国民党当局的勾结下进行的。由于作品将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细密的逻辑分析揉和在一起,因而更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4)分析本篇的主题。

?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和惨绝人寰的遭遇,血泪控诉了日本纱厂资本家和中国带工老板相互勾结敲骨吸髓般残酷无情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深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殖民者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产物。

34. 陆蠡《囚绿记》【1908-1942】

(1)分析常春藤的特性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性

意蕴。

? 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

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2)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见绿——恋绿—

—囚绿——释绿——念绿”,囚绿是重点。全文构思精巧,从南窗外的绿枝和绿影写起,写到牵绿、囚绿、放绿、思绿,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独创性的构思。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绿”拟人化了,写出了她的朝气、执著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在这种对绿的描写中,又始终饱和着作者的感情、思绪和愿望,将文章融进了诗的韵味,又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读来更觉亲切动人。

(3)分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 作者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

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但他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表达了一种深层的人生叹谓:不能为了自我情感的需求以“爱”的名义制造束缚的牢笼,否则,这种自私的爱恋和占有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亵渎和扼杀。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作者在绿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绿的品格和性格可以认同为在国难当头时作者和广大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层次分明,逐层深化,以自我心理剖白的形式,摹状了“我”与“绿

色”之间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情感律动:见绿之前心灵的焦渴、干涸;恋绿的满心欢喜、自得,又有因“绿友”倔强而被违忤后的恼怒,更有对“绿囚”的敬意和怀念。

35. 聂绀弩《蛇与塔》【1903-1986】(1941.1.130 (1)《聂绀弩的杂文集》、《散宜生诗集》 (2)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 语言简洁通俗,生动幽默,结句遒劲

有力。如第三段,为白娘子不平,完全是老百姓的口吻,“她不过找她的丈夫,要她的丈夫回家,犯了什么法呢?”还运用不少民间语言,如“公道自在人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快人心”等等。结句“愚民百姓也自有愚民百姓的方法和力量”,遒劲有力,有画龙点睛之妙

(3)分析本文是如何在古老的传说中翻出新意,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的。

? 作者在文中同情白娘子,谴责法海,

选择了独特的切入点,一是认为“大团圆”的结局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对白蛇表示“同情”和“慰问”而增添的情节,从而满足了老百姓同情弱者和含冤者的心理要求:二是认为“偷砖”的“本意”是“要塔倒,要白蛇恢复自由”,这是老百姓不满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悲剧结局而对白娘子进行的解救。文章对封建统治者对民间传说话语的篡改进行了犀利剖析,见识深刻,观点新颖,充满着一种启发人的理趣美。作者对民间传说做了推陈出新的解释,辩证地评析了各种观点。表达了对被封建制度压迫的女性的同情,并对民间文化和底层人民的正义感和反专制反暴政的智慧与力量进行了高度的褒扬。

36. 萧乾《活宝们在受罪——空袭下的英国家畜》【1910-1999】[1941.2.15] (1)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等。 (2)文体是新闻特写。

(3)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3)分析蘩漪、侍萍和周朴园的形象。 ? 本篇是作者以文艺笔法写的新闻报

道,没有直接报道战争,而是以小见大,报道战时英国社会的一个侧面,通过写猫狗等家畜在战争中的遭遇、表现,细腻地表现了战时英国的面貌,而且也把战时英国人民的勇敢、坚韧、乐观、幽默表现得富有立体感,传达着一种战争特殊氛围里的民俗世态、文化底蕴和精神体验。

(4)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 作者写家畜,赋予动物人格化的审美视角,如机智(有些狼犬能辨别敌机还是英机)、沉着(鸟的数目并未因战争而减少)、有序(众兽纪律绝佳,无丝毫恐怖状态)、忠诚(一只猫独行二百英里找到它的主人)等人的个性和情感,有一种诗意化的夸张,但都显得很真实,并且使人、家畜两相映衬,在诙谐风趣的氛围中表现了英国人民面对战争的镇定与乐观。

37. 曹禺《雷雨》【1910-1996】 (1)话剧《日出》、《原野》、《北京人》 (2)分析剧本尖锐复杂的矛盾及其性质。 ? 剧本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三条主要

矛盾冲突: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表达了地主、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 性质: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 蘩漪是封建家庭的受害者,她对专制

家庭的疯狂反抗表达了人性欲望的大爆炸,揭露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她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旧制度的崩溃和灭亡。

?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

在他身上既有近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残忍和虚伪的特质,又有封建家长专横暴虐的本性。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凶狠狡诈。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 侍萍是旧社会受凌辱受欺压又孤苦无

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纯朴、善良、坚强,她历尽了人间艰辛,但面对残酷的命运,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和顽强的生活意志。她具有劳动人民的骨气,有力地撕毁了周朴园伪善的面纱。当她发现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时,发出了宿命的悲号:“天知道是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这是她对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罪恶的旧制度的血泪控诉。

4)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

?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把八个人物之

间的情爱、血缘和亲属关系作为轴心,将三十年间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在众多情节线索中,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索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将“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推动冲突迅速发展,构成一个完整而严肃的整体。剧本着眼于三十年前的矛盾,却从一天之内的危机中开幕,不是渐次展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