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3:04: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涯融合实践
作者:陈伟新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4期
2018年10月18日,“第三届全国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融合策略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中召开,笔者应邀开设一堂教学研究课,期间积累若干思考,藉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迫切需求
全国“学科与生涯教育融合课程”总培训师李明一博士在研讨会上指出:生涯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选择和规划自己生涯的能力,要贯穿教育始终。
西方发达国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了较为完备的生涯教育,不仅从立法高度确保生涯教育实施,而且深化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内容。我国的生涯教育起步晚,发展较快。自2008-2018年,我国生涯教育研究相关文献达13977篇,不过多限于理论研究。知网检索“学科”合并“生涯”,仅有451篇文献,总占比仅3.2%,实践性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教学尝试中,也多处于“偶尔渗透、部分体现”生涯教育知识或理念的表层,缺乏科学系统性、实践探究性。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新一轮高考改革成了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引爆点”。新高考模式下,学生面临6选3的20种选择。学生根据什么选?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选报自己理想的专业……李明一博士指出: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对学业和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指导,这是我们应承担的职责。通过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业成就度,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这也是贯彻新高考改革“大教育”、“选择性教育”理念和“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首要工作和迫切需求。
二、“历史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策略探索
“生涯教育”融入“历史教学”本质上是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事实上,老师们讲到华盛顿、孙中山、马克思等历史人物,都会对他们远大的人生目标、高尚的素养品质、伟大的历史担当等大加赞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知识与理念。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更充分彰显生涯教育理念?如何在生涯教育时更好地立足生本课堂,紧扣学科内核?怎样实现学科与生涯教育的无缝融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难题。
笔者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李时珍》一课为切入点,以《对话李时珍:择业与职业素养》为主题,尝试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融合实践,探索无缝融合的基本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紧扣学科内核
紧扣历史学科内核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立足点。《李时珍》一课,笔者从李时珍诞辰500周年谈起,通过视频播放、电话连线、史料解读、人物对话、合作活动等形式,侧重于从李时珍的精神遗产挖掘有效信息,探讨李时珍从医之路和医德素养。
新课导入,笔者即以对李时珍的高度评价开篇:中医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千百年来,中医保障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繁衍壮大。在中医发展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被后世尊为“医圣”;更多人喜欢称他为“药圣”,他的著作成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今年恰是他诞辰500周年,他就是李时珍。
紧接着通过一段简短视频概述李时珍生平事迹,给学生生动、直观的感性刺激,使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为下一步教学融合和全面剖析李时珍的精神财富铺垫。
李时珍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弃儒从医的重大转变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两个方面,也是本课生涯教育的核心。笔者巧借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契机,以“跨越时空的对话”方式,通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音频资料,“现场连线”李时珍自述生平和写作《本草纲目》的心路历程,既节约了学科教学时间便于生涯教育推进,又以情境模拟的形式推动课堂探究,使学生在对话式体验中自然地认识到:李时珍出生医生世家,耳濡目染父亲精湛医术和悬壶济世的仁爱情怀,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与向往,但三次科举接连受挫后,他立足现实,重新审视人生前途,毅然选择走上中医道路。
紧接着,笔者连续置疑:①如果李时珍三次科考失败后继续选择在科考的道路上前行,結局会是怎样?②李时珍23岁时随父亲行医,曾任太医院判,但任职一年后主动辞职还乡,重修本草。如果他继续任职于太医院,结局又会如何?③李时珍走上中医道路,也许会像他父亲一样当个小有名气的医生,是什么因素推动他终成医药双圣?
围绕李时珍择业的连环设问,使学生逐步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1],推动教学深入展开和生本课堂的有效生成,使课堂形散神不散,保持历史“本”色。 2.立足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2],是实现教育“育人本位”的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基本教学形态。
为探究李时珍的择业考虑,笔者先从近代以来中医药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入手,引导学生考虑将来是否从事中医药或相关行业,进行模拟择业;然后挑选两位学生组织课堂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基本要求:两位同学需对全班学生进行择业分类,汇总择业理由;把择业理由在小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可以动员全班学生协助完成;需在三分钟内完成,并作总结陈述。 活动效果大大超出笔者预期。被挑选的同学均善于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寻求帮助,如请同学分别负责数据统计、理由汇总、书写整理等;未被选中的学生也积极参与,主动分区域汇总择业理由。同学们异常活跃却不失课堂秩序,合作探究又不忘自我职责,课堂浸润着灵动、和谐的氛围。学科知识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循序达成,课堂生成在活动中不断涌现。
活动结束,笔者随即围绕一份针对全校学生进行的网络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并综合课堂活动反馈,与同学们达成一致:兴趣爱好、薪资待遇、职业前景、能力水平和个人前途等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继而设问:李时珍从小就对医学充满兴趣,但他父亲一心让他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他寒窗苦读,14岁中了秀才,但最后又弃儒从医,原因何在?通过对李时珍择业考虑的进一步探究,与学生问卷调查和课堂活动中反馈出来的在职业选择时欠缺考量、鲁莽不慎形成鲜明反差,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深入思考。 为全面挖掘李时珍优秀的职业素养,笔者如法炮制。
由于有了前一輪课堂活动的铺垫,该轮活动更是精彩,呈“一多三高”特征:主动申请活动组织者多、合作探究配合度高、课堂动态生成度高、陈述总结精准度高。如下图所示,有学生在小黑板上对李时珍的职业素养作了高度概括,并能紧扣史料,论从史出,精准表述。笔者亦不失时机地表扬,高度肯定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极强的语言概括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勇于面对挑战的自信心等。
显而易见,立足“生本课堂”的教学设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灵动的挖掘李时珍职业素养的舞台,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和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平台。这些素养,恰是未来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这样的课堂,正是生涯觉醒、生涯体验和生涯探索最依赖、最便捷的通道。
3.彰显生涯理念
彰显生涯理念是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课程区别于传统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李时珍》一课,笔者以李时珍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素养作为彰显生涯理念的两大核心。
李时珍弃儒从医,职业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但笔者没有就此空谈职业选择应关注的因素及其重要性,而是结合学生问卷数据指出,同学们在做“是否考虑未来从事中医药或相关行业”的职业模拟选择时,71%的同学用了不到十秒钟;99%的同学用时不满一分钟。笔者一方面大力赞赏同学们快速决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择业需谨慎。因为进一步分析问卷数据会发现:不考虑从事中医药或相关行业的同学,主要是因为对中医药没兴趣,或感觉自己不是学中医药的料;还有一些是对中医药行业不太了解,或不看好其前景。笔者结合中医药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