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习题集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2:5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计算

1.(1)由题意可知,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6小时,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6=100%;

(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4=200% 2.(1)W=12×2=24 12小时新创造的价值=24-21.6=2.4 (2) 创造的剩余价值=2.4-0.4=2 (3) 剩余价值率=2/0.4=500%

(4)由于12小时共创造新价值2.4元,平均每小时创造新价值0.2元,由于劳动力价值为0.4元,即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为10小时 3.(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77% 答:(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 (2)剩余价值率是1355.58%。 4、(1)、 ∵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 ∵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 (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四、辨析

1.观点错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的物质要素,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2.观点错误。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而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只有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3.观点错误。雇佣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在雇佣工人的人数和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4.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流通,实行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即使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价值增殖,所以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但是有离不开流通,流通既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又实现了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够离开流通而产生。

5.观点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所以,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工资只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工人的剩余劳动并没有得到报酬。

6.观点错误。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在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能取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7.观点正确。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它是由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的;对于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企业来说,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本企业的工人用较段短的时间就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这就必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因此,超额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相对剩余价值。 五、论述 1.要点

(1)剩余价值的概念;

(2)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2.要点

(1)剩余价值的概念;

(2)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即使在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自动化的生产装置仍然是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能转移其终身的价值,而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4)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手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的范围扩大了(“总体工人”); (5)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了;

(6)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使用先进技术,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要点

(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3)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4)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主义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的时候,整个资本家阶级就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单选

1-5 CADAC 6-10 DBDBD 11-15 CCDBB 16-20 AACDD 21-25 BCBCD 二、多选

1、BCE 2、ABCD 3、BCDE 4、ABE 5、BCD 6、ABD 7、ADE 三、辨析

1、正确。在资本积累进程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之所以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也就越多,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错误。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独立的资本结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了社会资本的组合,本身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3、错误。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1)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2)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4、错误。资本积聚不等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单个资本总量。两者的关系是: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5、错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也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的基本要素。没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生产就无法进行,当然也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但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生产出来的。而可变资本由资本家以劳动力价格的形式支付给雇佣工人用于个人消费,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转移。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并在生产中使用即劳动,就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增加到新产品中去。这个新价值不仅包含同劳动力价值相等的部分,而且还有一个余额,从而使相当于劳动力价值、价格的可变资本价值发生增殖,这个余额就是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购买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不是全部资本生产出来的。

6、错误。从简单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再生产过程看来,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资本的。

7、错误。因为:①资本积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第一,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是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的。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住自己,打败对手。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②“节俭”不创造价值,不会增

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俭”,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况且,资本家决不是忍欲牺牲的苦行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 四、论述

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①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工人的劳动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资本家。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结底是由工人创造的,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不断再生产出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剩余价值,而且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雇佣工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主要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它不仅使单个资本增大,同时还增大了社会总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现有分散资本的合并,不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3)资本积聚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资本集中因为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速度比较快。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有利于资本积聚

3、答: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CABA 6-10 BDCDB 11-15 CBBCB 16-20 DBBBD 21-25 CADAB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ABCDE 3、ACE 4、BCE 5、ABC 6、ABDE 7、ABCD 三、辨析题

1、错误。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及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是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而不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2、错误。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是劳动时间,它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间,只有劳动时间才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不是生产时间的全部,不能把生产时间等同于劳动时间。

3、错误。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内容和意义是不同的。(略)

4、错误。因为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不是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多,而是表明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快,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高。

5、正确。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但说明资本主义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

6、错误。两种划分的目的是不同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7、错误。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1)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2)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3)无形损耗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制造该机器设备或者该固定资本的行业平均成本降低),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降低;二是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四、计算题 1、答:(1)固定资本=800+350+50=1200万元

流动资本=总资本-固定资本=1500-1200=300万元

(2) n =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总资本 =[(800*1/40+350*10%+50*1/10)+300*5]/1500=1.04次

(3)总产值=(800*1/40+400*10%+50*1/10)+300*5+800%*100=1560+800=2360万元 (4)c:v=1400:100=14:1

2、答:V=100万元 C:V=9:1 所以 C=900万元 总资本=100+900=1000万元

固定资本=总资本-流动资本=1000-400=600万元

故 资本周转速度=〔(600×10%)+(400×4)〕/1000=1.66次 m′=M/(v*n)=1200/100*4=300% M′= m′*n=300%*4=1200%

3、答:c=800万元 v=200万元 可知 固定资本=600万元 流动资本=400万元

资本周转速度=〔(600×10%)+(400×4)〕/1000=1.66次 M′= m′*n=150%*4=600%

年产品总值=1660+M=1660+ m′*v*n=1660+150%*200*4=2860万元 五、论述题

1、答:资本循环原理: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运动。社会主义企业为了实现价值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