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9:13: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班主任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优势,加强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本人认为班主任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由传统的教师向辅导者的观念转换,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和知识,并完善自身的人格和个性。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下半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范畴,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由此可见,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如何以此为契机,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思想情绪极不稳定,且人际交往日益广泛和复杂,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基层领导,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由于其特殊的角色要求,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班主任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所谓角色定位,是指个体要根据所承担的角色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而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正确定位角色,也就是指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定位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班主任应由传统的教师向辅导者的观念转换 传统的教育者与心理辅导教师在教育的观念即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是有明显不同的,前者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实现教育方针所规定的目标,更多地把学生当作受教育者;而后者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人格,强调把学生当作亲密的朋友。因此,有了这个观念,当学生遇到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时,班主任就可以做到善于倾听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并且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从而达到顺其所思,同其所感,助其所为,促其所成。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认真分析角色冲突的第一个原因,理论上还是班主任传统的德育思想与现今心理辅导理念的着眼点和方法论的不同造成的。德育旨在塑造完美

的品德,心理辅导旨在塑造完善的人格;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心理辅导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德育使人达到“君子”境界,心理辅导使人达到“凡人”境界;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发展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对于同一个活生生的人,两者是殊途同归、互为补充的: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重视个性的发展,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道德品行。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因此,每当遇到问题,有些班主任往往首先从集体利益出发来处理,这是传统德育工作的思路。现在,我们充分认识人的成长规律,从培养完善人格出发来考虑学生的问题,就会看到,从集体利益出发,或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出发,其实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关键是看什么问题,不同性质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考虑,所谓的角色冲突就可以转换成角色互补了。继教师角色和管理者角色之后又提出一个心理辅导员角色,就是为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找到一个科学的解决途径。解决角色冲突的问题,在实践中还要学会角色转换。在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时,就要先明确:是什么问题?性质是什么?最好用什么方式解决?这样就有助于完成角色的转换,进入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和知识。

班主任要适应心理辅导员这个角色,还必须在职业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和锻炼,从对角色职责的认同、接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