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位及货品编码管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17:21: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单元 储位管理

储位管理就是利用储位使物品处于被保管状态,即利用这种管理明确地指示储位的位置,物品在储位上的变动情况等。一旦物品处于被保管状态,我们就能时时刻刻掌握物品的去向、数量并了解其 实时位置。

一、储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储位标识明确

先将储存区域详细划分,并加以编号,让每一种预备存储的商品都有位置可以存放。此位置必须是很明确的,而且经过储位编码的,不可以是边界含糊不清的位置,例如走道、楼上、角落、或某商 品旁等。需要指出的是仓库的过道不能当成储位来使用,虽然短时间会得到一些方便,但会影响商品的进出,违背了储位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商品定位有效

依据商品保管方式的不同,应该为每种商品确定合适的储存单位、储存策略、分配规则,以及其它储存商品要考虑的因素,把货品有效的配置在先前所规划的储位上,例如是冷藏的商品就该放冷藏 库,流通速度快的商品就该放置在靠近出口处,香皂就不应该和食品放在一起等等。

(三)变动更新及时

当商品被有效地配置在规划好的储位上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储位的维护,也就是说商品不管是因拣货取出、或是商品被淘汰,或是受其它作业的影响,使得商品的位置或数量发生了改变时,就 必须及时地把变动情形加以记录,以使记录与实物数量能够完全吻合,如此才能进行管理。由于此项变动登录工作非常繁琐,仓库管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会产生惰性,使得这个原则是进行储位管理中最困难的部份,也是目 前各仓库储位管理作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储位规划要素

储位规划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储存空间的管理、商品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三个方面。

(一)储存空间

侧重商品保管功能为主的仓库,主要考虑保管空间的储位分配。

侧重流通转运为主的仓库,主要考虑保管空间的储位如何能够提高拣货和出货的效率。

在储位配制规划时,需先确定储位空间,而储位空间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空间大小、珩柱排列、有效储存高度、通道、搬运机械的回旋半径等基本因素。

(二)商品

处于保管中的商品,由于不同的作业需求使其经常以不同的包装形态出现,包装单位不同其设备和存放方式也不一样。 对商品保管的影响因素还有:

1.供应商。商品由谁以什么方式供应,有无行业特点;

2.商品特性。商品的品种、规格、体积、重量、包装、周转速度、季节分布、 理化性能等因素;

3.商品的进货时间及数量。商品采购时间,进货到达时间,商品的产量、进货量、库存量等。

(三)人员管理

人员包括保管、搬运、拣货作业人员等。

在储存管理中由保管人员负责商品管理及盘点作业; 拣货人员负责拣货、补货作业; 搬运人员负责入库、出库、翻堆作业。

为了既提高作业效率,又达到省力的目的,首先,作业流程必须合理,精简高效;其次储位配置及标示必须简单,清楚;第三,表单简要、统一且清晰。

(四)相关因素

1.设备。储位管理中的设备主要包括储存设备、搬运与运输设备两大类。设备的选用必须综合考虑商品特性、辅助工具、作业方式、设备成本等基本条件,例如自动立体仓库的选用、高层货架、重 力式货架的选用。此外还必须注意其配套设施;例如电子辅助标签,无线传输设备及相软件的配置等。

2.辅助物品。辅助物品主要包括包装材料与容器、转运托盘等。打贴标签、重新包装、组合包装等流通加工项目越多,对相应包 装材料的需求就会增加。另外就是托盘、容器等运载工具的管理,随着流通设施通用性的增强,物流过程对托盘等运载工具的依赖性也就越强,因此,其管理也变的更加重要。其次是废旧包装物的回收利用,如果不统一进行 管理将会影响到其他作业的顺利进行。对这些辅助物品的管理可以规划一些特定的储位,按照类似商品保管的要求来管理。 三、储位规划方法

在存储作业中,为有效对商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根据仓库、存储商品的具体情况,实行仓库分区、商品分类和定位保管。仓库分区就是根据库房、货场条件将仓库分为若干区域;分类就是根据商 品的不同属性将存储商品划分为若干大类;定位就是在分区、分类的基础上固定每种商品在仓库中具体存放的位置。

(一)物品分区分类储存的概念

仓库物品的分区分类储存是根据“四一致”的原则(性能一致、养护措施一致、作业手段一致、消防方法一致),把仓库划分为若干保管区域;把储存物品划分为若干类别,以便统一规划储存和保 管。

(二)物品分区分类储存的方法

由于仓库的类型、规模、经营范围、用途各不相同,各种仓储物品的性质、养护方法也迥然不同,因而分区分类储存的方法也有多种,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1.按物品的种类和性质分区分类储存

按照物品的自然属性,把怕热、怕光、怕潮、怕冻、怕风等具有不同自然属性的物品分区分类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