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修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2:4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育部在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该门课程核定为36学时,按照教育部教改的新要求,其中理论讲授为2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特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行”统一。

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

.

.

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说服力。通过教改,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和法律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三、实践教学原则

1. 衔接性原则。一方面坚持切入大学生的人生课题,遵循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逻辑,实现:承前与中学德育的有机衔接,启后与成人、成才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至社会大舞台。

2.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且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3. 实效性原则。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性教学要使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思想理论素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激励性原则。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重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向上精神,要制定活动激励性措施,在活动管理和成绩评定中要以激励为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

.

.

心,发现大学生的潜力,鼓励大学生不断进步。

5.“三结合”原则。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密切结合起来,要把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遵守校纪校规情况等德育考核内容和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的情况纳入实践教学范畴,以便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和水平。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本次实践教学分为四个方案,即“感恩的心”、“校园道德观察”、“职业思考”、“法律教育”,共12学时。(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详见各模块方案) 五、实践教学成果形式与考核

(一)实践成果形式。成果形式主要有书信、调查报告、摄影、图片、情景剧等(详见各模块方案)。

(二)成绩考核。实践教学成绩将根据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表现、出勤及完成任务情况、成果形式与质量进行综合考评,按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计登成绩。

六、教师职责

(一)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组织实施本方案;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辅导和培训,讲清本方案的内容、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 (三)教师要指定学生负责人或联络人,对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 (四)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要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五)教师对实践教学资料要及时做好收集、评定和归档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