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0:07: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要素密集度。比如,甲产品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乙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劳动的相对价格出现上升时,两种产品的劳动密集度都会出现下降,但是甲产品的劳动密集度总是高于乙产品的劳动密集度。 5.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偏向一国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性质。德国作为一个资本充裕国家,其相应的PPF曲线会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一端;缅甸作为一个劳动充裕国家,相应的PPF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端。 6.
1) 画图参照教材图3-3。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一般制造业产
品)和肯尼亚的充裕要素密集型的矿产品。 2) 要素禀赋理论陈述。
3) 中国资本充裕,肯尼亚矿资源充裕
4)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肯尼亚的比较优势在于矿产品。
5) 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制造业,肯尼亚专业化于铜矿产业,两国的
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 7.
1) 画图参照教材图3-4。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
品)和越南的密集要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 2) 要素禀赋理论陈述。
3) 中国资本充裕,越南劳动和农业资源充裕
4)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 5) 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和农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 8.
S-S定理可以推论出,贸易会导致充裕要素的收入上升,却会导致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 1) 农用地是美国的充裕要素,所以农场主会从贸易中受益。 2) 劳动是中国的充裕要素,大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所以种植大葱的农民会从贸易
中受益。
3) 台湾的充裕要素在于高科技资本,所以作为高科技资本的所有者的代工工厂主人,会从
贸易中受益。
4) 德国的充裕要素并非是高科技工人,所以贸易会对这种稀缺要素的收入产生负面的影
响。 9.
1) 要素价格均衡化定理陈述。
2) 贸易应该导致中国的产业工人工资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
3) 现实是,除了最近两年,产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大幅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
巨大。
4) 工资没有均等化的原因在于,中国并没有满足S-S定理所要求的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
国际贸易也没有完全自由化。
第四章(专用要素、生命周期、代表性需求)
1.
1) 椰子产业的名义日工资为50美元,粗布产业的日工资为20美元。
2) 椰子产业和粗布产业的真实日工资用椰子表示为50只椰子和20只椰子,用粗布表示为
5米和2米。
3) 由于存在工资差异,椰子产业高于粗布产业,所以劳动可以充分流动,必然出现劳动流
向椰子产业。
4) 名义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直到两者相等。真实工资,椰子产业将
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 5) 随着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加,椰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名义工资和真实工资都将下
降。原因在于边际收益递减。
6) 由于配套使用的资本钩刀的数量上升,导致劳动的生产率上升。边际产出增加,真是工
资和名义工资都上升。 2.
1) 岛国的名义工资将上升,实质工资将下降。椰子受出口的拉动,需求增加,价格上升;
这将会导致对于要素劳动和钩刀的派生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这个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的需求的增加特别明显,导致劳动的价格也就是工资率上升。真实工资由于由边际产出决定,随着椰子产业工资的提升,劳动会由粗布产业转移到椰子产业,边际产出下降;所以出现下降。
2) 钩刀是椰子产业的专用要素,由于椰子需求的拉动,其需求会上升,所以名义价格出现
上升。真实收入等于边际产出,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由粗布产业转入而提升。
3) 织布机是粗布产业的专用要素,受进口的挤压,粗布需求会下降,所以对于织布机的需
求也会下降,最终导致其价格也就是织布机的名义收入下降。同时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部分转移到椰子产业而下降,边际产出下降,织布机的真实收入也会跟随者下降。 3.
1) 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表述为:产品具有生命周期,在每一个阶段蜕变为不同性质的产品(技
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该阶段拥有充裕要素吻合产品使用要素密集度的国家,拥有比较优势。
2) 美国、德国与中国分别是技术、资本和劳动的充裕国。
3) 在录音机的发明、成熟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时期,美国、德国和中国应该分别拥有该阶
段的比较优势。 4.
1) 要素禀赋理论表明:一国具有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优势。
2) 生命周期表明:在产品周期的特定阶段,如果密集使用的要素吻合一国的充裕要素,则
会导致该国拥有该阶段产品的比较优势。
3) 本质上两个理论都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源自于该国充裕要素。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个
理论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前者说明静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后者说明动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 6.
1) 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
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
2) 中国的在汽车产业上的需求为低端需求,也就是中国的主流需求为中低端汽车。所以中
国最终会在中低端汽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 德国在汽车产业上的代表性需求为高端需求,对于高质量的汽车存在庞大的需求。所以
德国会在高端汽车的上升上具有比较优势。 7.
1) 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
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
2) 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国人对于价格较低的低端手机存在庞大的需求。换言之,中国对
于手机的代表性需求是低端手机。
3) 中国的庞大需求会培育起中国在低端手机上的巨大竞争力。
4) 所以,我们看到的山寨手机在世界市场上的巨大的比较优势和极强的竞争力。
第五章(规模经济、先发优势、干中学效果)
1. 1) 2) 3) 4) 2.
1) 内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企业产出量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 2) 外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企业能够享受到的外部共享效果,包
括专业化市场、劳动池和技术溢出,以及其他的资源共享。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加上外部规模经济。
3)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或者可以说处于集聚状态
下众多企业的内部规模扩大导致产业规模扩大,有可能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但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依赖于内部规模经济存在与否。 3.
如果PPF模型中横轴和纵轴表示产品都具有规模经济,生产点位于PPF曲线的中间位置意味着两个产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享受到的规模经济都不明显。由中间位置向任何一边移动,意味着其中一个产业的规模扩张,能够享受到该产业上的规模经济。所以PPF曲线呈现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4.
1) 由于什么都相同,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代表性需求理论看来,法国和德
国没有任何的比较优势也没有任何的比较劣势可言,所以不会存在贸易的机会。但是,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由于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于一个产业上会享受到规模经济,会导致两个国家共同产出的扩大,所以存在贸易的可能。 2) 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5-3以及相关的说明。 5.
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4以及相关的说明。 6.
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5以及相关的说明。 7.
1) 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 2) 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
国的内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
3) 更加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
4) 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 8.
1) 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 2) 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
的外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
3) 更加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
4) 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 9.
1) 干中学效果指随着经时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源自于
经时产出的增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 动态的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业规模动态扩大而导致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3)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成本的跳跃式下降,表现为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移动。 4)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在于不同批次产品的生产中累积的生产经验
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后者则在于产业规模扩大产生的共享效果的强化。 10.
我们可以把美国在飞机产业上的比较优势看作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干中学效果共同存在情况下,先发优势型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的结果。 11.
画图参照教材图5-7。对于贸易的参与国,不但会带来产品品种的增加,而且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12.
完全同质的产品,依然存在贸易的可能。处于不同的两国的两个垄断企业参与相互倾销会导致这种贸易的出现。这种贸易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完全垄断的市场,转换为寡头垄断的市场,从而强化竞争,最终导致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带来福利的提升。 13.
IIT?(1?X?MX?M)*100?(1?150?350150?350)*100?60
第六章(罗伯津斯基定理、恶性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进口导向型、荷兰病与去工业化)
1. 1) 2) 3) 4) 5) 6) 2.
1) 画图参照教材图6-2.
2) 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
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 进口竞争偏向型经济增长。 平衡型经济增长。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