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评价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10: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评价策略

作者:徐敏燕

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4年第08期

非常欣赏这样的说法:“集体活动中评价的功能是激励,评价的方法是发现。”集体活动中孩子的幸福,常常来自于教师的发现。因为每个幼儿的基础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一,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如能敏锐地发现个体的发展需求,采取适宜的互动评价策略,则能使幼儿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适宜地发展,提升教育活动的效益。 一、透过现状看问题

纵观现状,经过多次的幼儿园活动观察与分析,并对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评价进行了专项剖析与思考,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现象与问题:

(一)评价的标准化: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幼儿,不顾及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对于幼儿的回答统一以“对”或“错”来评价。

(二)评价的单一化:无论幼儿做出什么样的回答和尝试,都一味的以“好”、“很棒”等语言来评价幼儿,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

(三)评价的机械化: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评价比较机械,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不同的幼儿以个性化的应答。

教育过程中所有这些评价的不平衡现象,都会影响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发展。这样的评价对幼儿没有任何启迪和借鉴作用,更起不到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的作用,以致于优势的幼儿越来越优势,劣势的幼儿越来越劣势。 二、寻找症结话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在我们的课题“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评价研究”引领下,对师幼互动的评价策略方面作了研究和探索。我们提出关键在于教师的眼神是否能拥抱幼儿,能够敏锐地察觉幼儿需求的信息,采取适宜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敏感捕捉,察觉幼儿需求信息 1.察表情。

幼儿表情的不同就表现出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有的幼儿表情开心,抬着头笑嘻嘻地看着你,就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很自信且爱表现自己,希望回答你的提问;有的幼儿一脸紧张,眉头紧皱不敢正面看着你,就说明他对你的提问没有把握,或不善于表现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怕你请到他。幼儿的眼神与表情,就是需求的信息。教师只有深了解、细观察、巧点拨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对自如,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适宜的空间与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快乐。 2.听声音。

幼儿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的程度与能力的强弱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有的幼儿回答问题时声音轻甚至于不敢回答,说明其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幼儿声音响亮且非常自信,说明其能力相对较强。这些直接的声音信息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幼儿的发展需求,以采取相应的评价,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3.观行为。

回答问题时,有些幼儿会头低着,害怕失败而频频偷窥他人;有些幼儿会眼睛左顾右盼,身体不断地不自然扭动;有些幼儿会紧咬嘴唇,双手不停地拉扯自己的衣 角……这些行为信息,让我们明白当时幼儿的内心世界,告诉我们应该及时利用有效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多维互动,实施有效多元评价 1.对话式评价。

对话是人与心最美的碰撞,集体活动中教师针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用一句肯定的语言、一个恰当的提升、一个适宜的追问,可以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望、滋润孩子干渴的心田、激活孩子内在的潜能。 (1)巧妙肯定。

问题抛出后,发现幼儿回答问题时表情紧张、声音较小、动作不自然,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就要马上肯定,但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嗯,好的,不错。而是要巧妙肯定,并注意应答语的广度,给幼儿一种丰富感,激励感,使活动呈现动感。如:你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的想法真不错。在富有个性的应答中,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回答特有的鼓励,特别的肯定,从而保护他们的想法,树立他们的自信。 (2)及时提升。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是孩子回答后教师加以肯定或否定,再者是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此幼儿的能力就很难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但若同一问题采取及时提升,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小班孩子在了解妈妈的形象特征时,一位孩子回答:身上还有花。我就及时进行了提升:两边都有,还是对称的呢!虽然并不要求幼儿了解对称的含义,但在幼儿稚嫩语言的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给予了一种规范而成熟的语言感知,幼儿对“对称”一词有了一定的印象,为今后词的丰富作了铺垫,幼儿获得的经验更深层。 (3)二次追问。

提出问题后,发现幼儿回答问题时神态自若、声音响亮、充满自信,教师就可以巧妙地采用二次追问来提高幼儿能力,扩大幼儿知识面,保护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心理需求。如:在了解爷爷的外形特征时,我请幼儿观看爷爷图片后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有的幼儿说胡子,我就进行二次追问:胡子是什么颜色的?在我的二次追问下幼儿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爷爷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长的是白胡子。一次次的追问,一次次的互动,给了孩子更多的机会,也给了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师生对话的精妙意境不在于提出问题孩子回答,而在于孩子回答后教师临场根据幼儿个体发展需求,进行对话式评价后产生的良好效果。

2.激励式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激励式评价是推动幼儿不断前进的一种有效动力,能帮助幼儿获得安全感,获得情感的补偿,获得自信的力量,获得取胜的勇气。

(1)赏识是一种激励。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是促使幼儿健康发展、树立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而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胆小自卑的幼儿更是渴望获得赏识。如:体育活动中,对动作练习不到位或不敢做动作练习的幼儿,我们总是及时用赏识的语言给予激励式评价。我们会说:“我欣赏你的勇敢”“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佩服你表现出的勇气”“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动作上的失误”“也许你下一次会成功的”来评价幼儿。试想幼儿听了这样赏识的话语,所获得的该是怎样的一种抚慰和激励啊!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话:“不是聪明的孩子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的真正含义所在。 (2)批评是另一种激励。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在提倡表扬、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性格开朗、活泼自信的幼儿,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幼儿对自己没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因此,当幼儿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以往优点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行得当的批评,这对一个幼儿的成长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如:在歌表演“办家家”活动中,婷婷大方自然地在集体面前边唱边进行了表演。而我是这样评价的:“婷婷唱歌的声音很好听,动作也很优美,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