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3:47: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翻译观下《论语》中概念词“仁”、“君子”的英译
作者:李娜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1期
摘 要: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和节译本已达60多个版本,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比较分析了理雅各和安乐哲《论语》译本中概念词“仁”、“君子”的英译方法,总结出了这两位学者在翻译时的侧重点,并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不同译法加以评价和阐释。 关键词: 《论语》 文化翻译观 概念词 一、引言
《论语》是一本对话录,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其传输的思想极其完整、系统,是对当时思想、道德、文化、精神等的提炼和升华。《论语》英译最早始于16世纪末,随后欧洲相继出现不同语种的《论语》译本。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的Confucian Analects被视为英语的第一个全译本,该译本不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是西方文化想要探寻并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书目。此后,翻译过《论语》英译本的中西方学者众多,其中,安乐哲(Roger T. Ames)与罗思文(Henry Rosemont, Jr)的合译本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于1998年一经出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阐释,呼应了《论语》里对仁学思想的探究。本文对理雅各和安乐哲《论语》译本里概念词“仁”、“君子”的翻译方法加以比较,并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不同译法加以评价和阐释。 二、文化翻译观概念的厘定
安德烈·列弗维尔(Andre Lefevere)于1976年比利时鲁汶会议上率先提出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这一观点得到了英国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推崇,并出版了《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到1990年,巴斯奈特与列弗维尔在合作编写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派——文化翻译学派。文化翻译学派核心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行为,它与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有紧密的关系。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层次的各种障碍,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的移植与交融。巴斯奈特提出: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第二,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研究学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其中,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认可。在国内,中国学者廖七一在论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中曾专辟一章,介绍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 三、《论语》中的概念词探析
概念翻译是译者对译本的诠释向度和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学经典英译的重难点,通过对概念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对贯穿全文的这种系统思想的把握,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法可以看出译者对孔子思想的接洽程度。
《论语》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仁”是最大的基本概念词,在全文109次出现,其他还有“君子”(107次)、“道”(88次)、“礼”(75次)、“善”(42次)等。这些基本概念词贯穿全书,统领全书,因此,要理解《论语》中渗透的儒家思想,译者要对这些基本概念词做深入研究。《论语》中的概念词虽大多属于单音节词,但由于内涵丰富和全文贯穿,要译为西方异质文化里的目标译语,也相当不易。王国维先生指出“欲求贯穿统一,势不能不用意义更广之语,然语义愈广者,其语愈虚”,因此极易造成翻译中的困境。
“仁”在《论语》里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爱人、仁德、仁道等内涵;“君子”或指品德高的仁人,或指智慧好学的人,也包括有地位、有风度的人……从这几个概念词的释义可以看出,每一个概念词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着多重内涵,这也是翻译《论语》的难点。“仁”、“君子”两个概念词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因此研究其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从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概念词“仁”和“君子”的英译方法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行为,她认为在翻译时,译文读者应该尽量适应文化差异,促使原语文化真正为目的语国家了解并认可。下面笔者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分析理雅各和安乐哲对《论语》中“仁”、“君子”的翻译。 1.“仁”:在《论语》的翻译中理雅各和安乐哲对“仁”有着不同的译法
例一: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也。”例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两句都包含了“仁”的概念,理雅各针对“仁”在两种语境下有不同的译法。在例一中,理将“仁”译为virtuous,意在突出君子中也有不具备仁德的人,此处仁德只是君子的普遍品性;在例二中,译为perfect virtue,则突出了应该如何做到“仁”,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这两点又是仁德的指导原则。由以上两例可知理雅各译文最显著的特色是贴近原文的语序和句式。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在文化翻译学派出现之前,西方译者倾向于从语言层面研究原语的趋势。安乐哲则选择通篇用authoritative(ren 仁)这一核心词体现“仁”这一概念,并且,安选择采用拼音加汉字的方式对其进行补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的出现频率仅次于“仁”,理雅各和安乐哲对“君子”的翻译也各有特色。例一: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例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在例一中,理雅各将“君子”译为the superior man,强调了君子的地位,而在例二中,则译为the scholar,这里的“君子”着重强调学识渊博的人。两种译法都体现了不同语境中“君子”的具体含义。由此,读者可以看出理雅各在翻译《论语》时的匠心及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再看安乐哲的译本,在不同语境中,他多译为exemplary person(junzi君子),做到了“君子”这一概念在全文的统一贯穿。
3.从文化翻译观看“仁”和“君子”的不同翻译方法
巴斯奈特认为在翻译时,译文读者应该尽量适应、理解并吸收文化差异,促使原语文化真正为外国读者了解并接受。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基本概念词内涵丰富,又贯穿全文,在译为目标语时如果像理雅各一样在特定的语境里对同一基本概念词产生不同的译法,就会使得目标语读者对此概念词不易形成固定概念。而安乐哲译本则坚持对同一个概念词采取相同的译法,起码达到了核心概念词在《论语》中的贯穿统一。最值得借鉴的是,安乐哲选择将“仁”和“君子”以拼音加汉字的形式在其译本中将中国文化体现出来,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方式有利于译文读者适应文化差异,做到文化上的交流,这也是文化翻译观的目的所在。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意在文化交流,认为文化是最重要的,信息的传递次之:它要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应该多保留差异,尊重源语文化;它指出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笔者认为,除开汉字“仁、君子”等,没有其他语言形式能将它们的宏观意义表现出来。安乐哲译本中多次出现“ren”和“junzi”两个词,这不仅是对翻译的严谨态度的体现,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认可,也使读者认识到“仁”和“君子”是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字词,对“仁”和“君子”贯穿全文的写作手法有所认识,更领悟到“仁”和“君子”在全文的重要意义。从大的视角看,安乐哲的译法真正做到了文化间的交流,让中国《论语》中的核心概念词以本土文化的形式被西方了解,这才是文化翻译观的目的和功能所在。 五、结语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提倡翻译活动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这在倡导中国文化实行“走出去”的今天,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比较下看理雅各和安乐哲译本,安的译本对同一概念词采取相同的译法,做到了概念词在全文的贯穿,这一贯穿全文的译法能否做到使译语读者像源语地读者读《论语》一样,对“仁、君子”等概念词有相同的领悟还有待考究,但是安采取的拼音加汉字的补偿方式是值得肯定的。理的译本对概念词采取不同译法,做到了对概念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