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探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6:44: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城市化的冲突与困境—我国失地农民双重边缘化问题初

届 别 2012届 系 别 政法系 专 业 人文教育 姓 名 李斌 指导教师 郭尚花

二○一二年五月

城市化的冲突与困境—我国失地农民双重边缘

化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田,从而使得大批农民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和就业的土地,逐渐沦为失地农民。城市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遗憾的是,由于政府的一些战略、职能和政策与城市化的要求发生了错位,从而使得我国目前数以千万计的失地农民正面临着被双重边缘化的窘境:他们虽然还享有农民的身份,但是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与农民相分离;他们时刻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却遭到了市民的排斥,不为城市所接受。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上述困境的发生呢?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遏制这种冲突的白热化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本文着重从失地农民双重边缘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破除失地农民被双重边缘化三个方面来研究失地农民。希望我们的政府与国家能够重新审视城市化,树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破除套在失地农民头上的紧箍咒。

【关键词】 城市化 失地农民 双重边缘化 市民化

城市化、失地农民与双重边缘化是本文主要涉及到的三个概念,现对之作以下界定: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袁方学者在《社会学百科辞典》中指出:“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生活方式、组织体制和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传播的过程。’”可见,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二是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关于失地农民,比较经典与代表性的说法是: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土地的农民。更具体地说,“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土地产权不清、征地法律不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主动或被动地丧失土地的弱势和受歧视的农民群体”。

本文研究的失地农民双重边缘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政府政策措施的滞后以及失地农民自身观念、素质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身份、心理、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无归属状态。“失地农民身份特殊,地位尴尬: 说他们是农民,他们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再以农业为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说他们是市民,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均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一系列待遇,他们生活困苦,日益受社会关注。”

学生:李斌 指导教师:郭尚花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张树辉:《中国现阶段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0月。

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86页。 ③

刘晓霞:《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问题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9(2)。 ④

张树辉:《中国现阶段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0月。

1

二、我国失地农民面临双重边缘化的困境

(一)虽有农民之名,却无农民之实,与农民相分离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农耕文化生活中,农民的角色定位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农夫”。农民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直接经营者和生产者,如果脱离了农业生产活动这个本质特征,就不能成其为农民了。因此,失地农民逐渐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分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享有农民的称谓,但是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本与谋生手段,从而使得负担沉重,生活水平下降。千百年来,农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与土地已然形成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然而,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大批农民从土地中剥离出来,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务农是农民最基本的就业方式,土地的丧失使得好多农民家庭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因此,生活负担越来越重,生活水平也骤然下降。

2.名不副实的农民身份使得他们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后顾之忧大。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把农民纳入“低保”,但是离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有一定距离,更不用说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土地实际上不仅仅是农民的收入来源,更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土地的丧失使失地农民失去了这个可靠而又长久的承载体,大大降低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享有市民身份,却遭市民排斥,市民化进程困难重重

“ 城市化针对的主要就是农民,是农民“农”转“非”的过程,也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我国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是在毫无准备、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市民待遇没有确立的情况下而被动接受身份和角色转变的,因此,从他们自身来说,对城市生活存在着严重的心理不适感;从城市市民来说,他们基于自身的优越感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接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这就面临着被市民边缘化的危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角色认同边缘化。“从农民的角度看,征地过程是一个农民从乡土社会中被剥离的过程。之所以说是“被剥离”,是因为这个“非农化”的过程,不是农民自己选择的,而是在城市现代化和政策的强驱力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对长期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来说,在瞬间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还是农民吗?若是,但却已经失去了土地,无地可耕的农民还算是农民吗?若不是,失地农民却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不为城市所接纳和包容。“于是,很多失地农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认同危机。他们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在失地、失业、失保障的困境中倍受煎熬。”

2.居住位置边缘化。远离城市中心的城郊边缘地带与城乡结合部以其房屋租金低廉,消费水平低的优势成为失地农民的首选居住地。他们居住于此,与外界联系甚少,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隔离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3.社会交往边缘化。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面对充满“陌生人”的世界,倍感生疏与失落。为了寻求心灵的归属与慰藉,他们留恋在乡土社会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此交往的主要对象往往是同乡、亲朋等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人。然而这种传统的观念却无法与开放的城市生活相适应,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碍。

4.就业岗位边缘化。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土地的丧失 ①②

秦启文,吴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研究》,《安徽农业科技》, 2008(24)。 李向军:《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③

李向军:《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