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地理上册 2.1认识地球教案1 (新版)湘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1:02: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认识地球 课题 使用者 第一节 认识地球 初一备课组 课型 主备 新授课 主核 使用补充 使用日期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运用相关数据 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地球是一个球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请你结合教材1.1“人类对地球现状的认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2对地球现状的认识过程。 (2)在上述认识过程中,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1.下列的事例能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吗?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参照教材图) (2)你见到过月食吗?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请你根据教材月食的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3)根据上面的两个实证,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吗? (4)结合教材第3页“阅读材料”进行小组交流,谈谈你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收到的地球仪上题写的“你首先拥抱了我”这句话的认识。 (5)在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所有证据中,能够确证地球是球体的是▁▁▁▁▁▁▁▁▁▁▁。 2.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悟到了什么? 现在,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读下图完成的连线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大小。 a 赤道周长 6371千米 b 平均半径 4万千米 c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2.阅读教材P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这部分内容,回答: (1) 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能认识哪些地理事物? (2) 结合教材P4的活动要求课后制作地球仪,并认识地轴和南、北极点。 读图填空 登高望远 远处看船 月食 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学生分组做练习 1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堂反馈: 1.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是由于( B ) A.观察者的位置造成的 B.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的 C.光的折射作用造成的 D.观察者的错觉造成的 2.下列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B ) ①盖天说 ②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③浑天说 ④卫星精确测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②④ 3.首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 ( B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郑和 D.达.迦马 4.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你生活中还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日全食 C.水往低处流 D.登高望远 5.下面不能用来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是 ( D ) A.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B.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C.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D.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6.在下列证据中,能够确证地球是球体的是 ( B ) A.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B.地球的卫星照片 C.观察日月形状推断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在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的步骤中,错误的是 ( B ) A.使“南北两极”的小孔到赤道的距离相等 B.在“南北两极”处用胶布将“地球”固定在铁丝上不能转动 C.使“地轴”与垂线成23.5的角 D.在底座上加固橡皮泥,稳定地球仪 8.读图1.2(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麦哲伦船队的出发地西班牙属于下列哪个大洲 ( B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2)此次探险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 C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3)生活中有哪些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 课后追记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与地图知识,本册书占中考的70%左右十分重要,要求学生不是以记忆而是以理解为主、读图为主。本节课非常简单,只是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掌握较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