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5:50: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81. 硬膜外隙--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腔隙,呈负压,内含脊神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182.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有动眼、滑车、眼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183. 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84. 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是吸收脑脊液入硬脑膜窦的装置。

185. 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之间扩大而形成,内有马尾。 186. 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分开而形成,内衬内皮细胞,含静脉血.

187. 动脉冠--由脊髓前后动脉借环绕脊髓表面的吻合支相互交通而形成,再发出分支进入脊髓内部。 188. 齿状韧带--由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可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189. 白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 白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190. 皮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色灰暗,称为灰质。在大脑、小脑表 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191. 髓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 白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192.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 193.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部,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走行在一起组成纤维束。 194. 神经—在周围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在一起,称一条神经。

195. 反射弧--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196. Cauda equina--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间,围绕终丝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197.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通过前、后根所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共有31个节段,即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5个骶段和1个尾段。

198.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而形成的结构称白质前连合。

199. 固有束—紧靠脊髓灰质的周围有上,下行的纤维,它把脊髓内部各节段联系起来,此纤维束称固有束。 200. 颈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自C5-T1,其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更大。

201. 腰骶膨大--腰骶膨大自L2-S3,和该处脊髓节段神经元数量较多有关,是发出支配下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 203.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的交界部,包括上丘上端至后连合以及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背外侧部的若干小核团,此区细胞直接接受经视束和上丘臂来的视网膜节细胞的纤维传入,发出纤维至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换神经元,从而使双眼同时完成直接和间接的瞳孔对光反射。

204. Decussation of pyramid--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的下端越至对边而形成的交叉。

205. Limbic system—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等)组成,在种系的发生上出现较早。其功能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并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功能,海马还与记忆有关。

206. Corpus callosum--姘砥体—位于大脑丛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207. Lateral ventricle—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延伸至半球的各叶内,分为4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内。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通向第3脑室。室内有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208. 脑桥小脑三角—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前庭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故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脑神经和小脑的症状。

209. 新纹状体,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由壳和苍白球构成。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和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

210.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脑腔。第四脑室底呈菱形,又称菱形窝,位于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第四脑室顶朝小脑,前部由小脑上脚及上髓帆组成,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丛组织形成。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连第3脑室,下连脊髓中央管,经正中孔和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211.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212. 交通支—为连接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可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213. 腰骶干--由L4前支的一部分及L5的前支构成的神经干,参与骶丛的组成。

214. 翼腭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上颌神经下方,为一不规则的扁平小结。副交感根来自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在节内换元,分布于泪腺、腭和鼻甲的粘膜,支配粘膜和腺体的分泌。另外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丛形成的岩深神经,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的翼腭神经。 215. 耳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卵圆孔的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有4个根:副交感根来自岩小神经,在节内换元,发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司腮腺分泌;交感根来自脑膜中动脉交感丛;运动根来自下颌神经,分布至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216. 白交通支—连于T1-L3各脊神经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只有15对,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217. 节前纤维—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

247. 卵巢伞--输卵管伞盖于卵巢表面,其中有一较大的突起连于卵巢称卵巢伞,有引导卵子进入输卵管腹腔口的作用。

248. 卵巢固有韧带--又名卵巢子宫索,自卵巢下端连于输卵管和子宫结合处的后下方,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表面覆于腹膜。

249. 腹膜---是覆盖于腹、盆壁内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

250. 腹膜腔---是脏、壁两层腹膜互相移行所围成的潜在性腔隙,内含少量浆液。男性完全封闭,女性经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251. 网膜---是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其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结缔组织等。

252. 网膜孔---位于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其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网膜囊经网膜孔与腹膜腔相通,网膜孔也是手术加压止血的部位。 253. 肠系膜---是将空,回肠系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面积较大,呈扇型,内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等。因系膜较长,因此空,回肠活动度较大。

254. 直肠子宫凹陷---又称Douglas腔,位于女性直肠与子宫之间,较深,在直立或半卧位时为腹膜腔的最底处,当腹腔有积液或积血时,易在此处积存,临床上可经过阴道后穹进行穿刺或切开引流。

255. 会阴---狭义会阴是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产妇分娩时易撕裂。广义会阴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呈菱形。以两侧坐骨结节间的连线为界,将会阴分为前方的尿生殖区,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方是肛区,有肛管通过。

256. 会阴浅隙---由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围成,内有尿生殖区的浅层肌,男性的阴茎根,女性的阴蒂脚,前庭球和前庭大腺等结构。

257. 盆隔---由肛提肌、尾骨肌和覆盖在两肌上、下面的盆隔上、下筋膜组成。可封闭骨盆下口。

258. 坐骨肛门窝---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为底朝下的锥形间隙。外侧壁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肛提肌和盆膈及盆膈下筋膜,前界为尿生殖膈后缘,后界为臀大肌下缘,是脓肿的好发部位。

259. 肛提肌腱弓---由闭孔筋膜增厚形成,连于耻骨后面与坐骨棘之间,可作为盆底肌的附着部位。 260. 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是狭义会阴深面的一个腱性结构,许多会阴肌附着于此,有加固盆底的作用。 261. 子宫前屈---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约为170C。 262. 子宫附件---输卵管和卵巢,临床上称为子宫附件。

263. 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之间,仰卧时为腹膜腔的最低处,是腹腔积液易于积聚的地方。 264. 肠系膜根---是空肠和回肠的系膜,附着于腹后壁部分。起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跨越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骨关节前方。

265. 动脉--引血出心的血管称动脉。 266. 静脉--引血回心的血管称静脉。

267. 体循环--含氧量高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流人主动脉,再沿各级分支达全身各部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物质交换后,缺氧的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最后由冠状窦、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流回右心室,此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268. 肺循环---缺氧的静脉血自右心室进人肺动脉,经肺动脉各级分支,进行气体交换后,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此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269. 侧支循环--当血管主干堵塞时,较小的侧副管逐渐增粗,血液可经扩大的侧枝吻合到达阻塞以下的血管主干,使血管受阻区的血液循环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偿恢复,这种通过侧枝建立起来的循环称侧枝循环。

270. 终动脉--体内少数器官的动脉与相邻动脉之间无吻合,这种动脉称为终动脉,终动脉的堵塞可导致供血区的组织缺血甚至坏死。视网膜中央动脉被认为是典型的终动脉。

271. 房室交点---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重要标志。

272. 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孔,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73.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274. 节制索---右心室的乳头肌中前乳头肌较大,位于前下部,其根部有一条肌束横过室腔连至室间隔下部,称节制索,也称隔缘肉柱,形成右心室流出道的下界,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功能。节制索内有右束支通过。 275. 动脉圆锥---右心室腔向左上方伸延的部分,形似倒置的漏斗形,称为动脉圆锥。 276. 二尖瓣---在左房室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2个近似三角形的瓣膜,称二尖瓣。 277. 主动脉瓣--主动脉口周缘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袋口向上的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

278. 主动脉窦--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半月型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与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可分为左,右,后3个冠状动脉窦。

279. 室间隔---是左右心室间的中隔,由下部较大的肌部和上部较小的膜部构成。膜部位于心房与心室交界部位,此部位薄且缺乏肌质,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80. 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

281. 心包横窦---浆膜性心包脏层将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共同包绕,使其后方与左房前壁和上腔静脉之间留一间隙称心包横窦。

282. 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

283. 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284. 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285. 静脉瓣---为静脉内成对的半月形瓣膜,其游离缘朝向心,可保证血液向心流动和防止血液逆流。 286. 板障静脉---位于板障内,壁薄,无瓣膜,借导血管连接头皮静脉和硬脑膜窦。

287. 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288. 危险三角---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危险三角,此区的感染可引起颅内病变。 289. Koch三角---为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形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是心内直视手术的标志。

290. 隔缘肉柱--是右心室腔内一条连于前乳头肌根部与室间隔下部的一条肌束,其内有右束支通过。

291.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深面,呈长梭形,由特殊的心肌细胞构成,为心的正常起搏点。

292. 中心纤维体--为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与主动脉后瓣环之间的三角区,内有房室束通过。

293. 心包腔--为浆膜心包脏、壁两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含有少许浆液,可减少心活动时的摩擦。

294. 心纤维骨骼--又称心纤维性支架,位于房室口,肺动脉口和主动脉口的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为心肌纤维和心瓣膜提供附着处。

295. 掌浅弓--位于掌健膜深面,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296. 边缘动脉--为肠系膜上下动脉各结肠支在结肠内缘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的动脉弓。

297. 腹腔干--为一粗短的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298.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与翼外肌之间的静脉丛,收纳上颌动脉供应区域的静脉血回流,可参与构成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299. 硬脑膜窦---颅内一种特殊结构的静脉系统,静脉血液行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窦壁无肌层和瓣膜。

300. 浅静脉--又称皮下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不与动脉伴行,最后注入深静脉,是临床上输液,注射,抽血的部位。

301. 椎静脉丛---位于椎管内外的丰富的静脉丛,分椎内静脉丛和椎外静脉丛两种,是构成上下腔静脉系与颅内外静脉的重要通道。

302. 颈静脉弓---由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柄上方吻合而成。

303. 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区域或某器官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则被称为这个区域或这个器官的局部淋巴结。

304. 乳糜池---是胸导管的起始端,在第一腰椎水平的膨大处,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收集人体3/4的淋巴。

305. 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成的短干,注入右静脉角。

306. 胸导管---是全身最长的淋巴导管,起始于乳糜池,走行于食管与脊柱之间,经胸廓上口注入左静脉角,收集人体3/4的淋巴。

307. 脾门--脾的脏面,近中央处有血管,神经等出入的部门称脾门。

308. 淋巴结--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红色小体,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参加免疫反应能功能。 309. 内分泌腺--指结构上独立存在,主要由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上皮细胞组成的器官。 310. 内分泌组织---指分散在其他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团。

311. 激素---指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分泌的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靶器官。

312. 甲状腺峡--甲状腺左右叶之间的部分,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有时向上伸出椎状叶。做气管切开术时,应尽量避免损伤甲状腺峡。

313. 淋巴导管---是引导淋巴汇入静脉的淋巴管道,也是淋巴回流途径中最大的淋巴管道。全身9条淋巴干汇合成2个淋巴导管,左侧称胸导管,右侧称右淋巴导管。

314. 脾切迹--脾的上缘较锐,朝向前上方,前部有2-3个深陷的缺口,称脾切迹。是脾肿大时触诊的标志。 315. 内分泌器官--是由无导管腺组成的器官,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松果体,胸腺和性腺等。其分泌物为激素,激素透过毛细血管壁或血窦的壁经血液循环运至全身特定的器官。它们的体积都较小,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316. 靶器官---内分泌器官产生某种激素,通常只作用于某种特定的细胞或组织,才能实现其功能,这种特定的细胞或组织称为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317. 睾丸的间质细胞---位于睾丸精曲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分泌男性激素,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男性激素的作用是激发男性第2性征的出现,并维持正常的性功能。

318. 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分,是许多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细胞团,散布在胰的各处,以胰尾最多。胰岛产生的激素称胰岛素,主要调节糖的浓度,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