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8:53: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写生与“三远法”
一、引言
在中国山水画教学当中,“三远法”是每个学生必须理解并且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在入学以前,接受的都是西方绘画的专业知识,如造型、色彩、透视等等的训练。学好透视,对于塑造西画的空间、体积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入学以后,习惯于用西方的透视学原理来理解、写生国画山水,作品中缺少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构图方式。众所周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西方画家在漫长的绘画实践当中,各自总结出各自的绘画方式,对于塑造世间物象有着各自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各有所妙,因此,成为世界两大绘画体系。近百年以来,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画家致力于将西画中有益的因素运用到中国画中,使中国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解剖学的引进,使得当代中国人物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还有别的方面,就不一一赘述。然而,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是所有西画中好的东西都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到中国画当中。例如,透视学在中国山水画当中的应用就是个个例。透视学发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等多名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应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一点、两点透视的透视学原理体系,使得西方绘画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摆脱了前人画家以二维空间表现物象的方式,把人们眼中所看到的真实世界合理地组合在画面当中,
真实性、写实性,客观表现物象成为西画的主流,也成为之后几个世纪西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成就了一大批著名的西画家。在这当中,透视学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把西方的透视学原理完完全全地应用到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当中,恐怕是行不通的。
二、对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不同原因的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中西方绘画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对于画面空间的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就中西方绘画的各自空间表现形式分别做具体的分析表述。 1、西方绘画的透视学原理
对于透视的概念,辞海是这样阐述的:透视,绘画术语。因透视现象是远小近大,故也叫“远近法”。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按照灭点的不同,可分为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空间透视是表现空间距离对于物体的色彩及明显度所起的作用。如图2-1就是西画家在研究透视原理过程中的场景。首先画家在一个固定观察点上,在观察点与描绘物体之间垂直放置一块透明玻璃,透过玻璃观看物体,并在玻璃上描绘出物体的轮廓线,然后再拷贝到画布上。这样画出的造型绝对精准,并且符合透视规律。在此基础之上,画家根据物体的垂直面与观者的视线角度不同,总结出一点透视(也叫焦
点透视)、二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等等。总而言之,应用透视学规律画出的画符合观者眼中所看到的真实场景,很理性,具备科学性。
2、中国山水画空间意境的表现
中国山水画家在表现画面空间的方法上,与西方画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高深的绘画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宋代画家郭熙。其所著画论《林泉高致》中,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世间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人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客居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造景,而鉴者又当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从郭熙的画论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山水画画品的高低评价不是以画的真实、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而是以画面意境的营造作为最高追求,让人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有可居可游的感受,使人流连忘返,勾起想要在此生活居住的欲望。正因如此,山水画家在创作之前,先要走遍所画地域的沟沟壑壑,了解当地的地貌特征,做到成竹在胸,经过构思,把认为最典型的、美的风景整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满意的作品。而西画则是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把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做如实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可以把不同地点的风景组合在一起,但画面依然是从一个固定点看到的效果,如同从照相机镜头看到的场景(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