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07: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分别为“程甲本”和“程乙本”,合称为“程高本”。

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一)主题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以至全面崩溃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腐朽以及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二)主题的表达

1、通过贾府衰亡过程的描写,多方面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与腐朽。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浪费惊人。 (2)精神生活荒淫无耻,腐化堕落。 (3)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 (4)家族成员在社会上作恶多端。

这就深刻而全面地揭露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寄生性和腐朽性,从而提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2、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展开了全面的抨击。 (1)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小说把贾府的衰亡史同贾宝玉性格的发展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真实。作为地主阶级叛逆者的贾宝玉,不是有形的封建社会机构的破坏者,而是无形的封建社会意识的异己者和各种典章制度的怀疑者。

首先,他断然拒绝走封建统治者为他安排的“仕途经济”道路,同科举制度决裂。 其次,他厌恶五经四书,蔑视封建纲常,对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作了大胆的否定。

第三,贾宝玉对于“男尊女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思想与制度,表示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他喜欢女子,赞美女子,实际上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痛心疾首,是对旧的观念,旧的制度,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叛逆与否定,透露出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曙光。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

首先,他们的爱情既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和否定,又体现了新的恋爱观,即爱情必须建立在以反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性情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近代爱情的若干特色。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的爱情只能是悲剧的结局,是封建礼教所不能容许的。

其次,宝玉和黛玉之所以在爱情上是叛逆者,主要的是由于他们在思想上是叛逆者。他们的爱情悲剧实质上是封建制度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红楼梦》就是这样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根源,从而显示出它的社会意义。 总之,贾宝玉是崩溃前夕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临近新的时代的思想倾向的代表。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他对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批判,在于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背叛。

(2)林黛玉,《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所损害所吞噬了的弱女子。她那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生活,“金玉良缘”对她爱情的威胁,使得她形成了多愁善感、凄苦忧郁,又孤高傲世,坚强不屈的性格。她支持宝玉的叛逆,她对宝玉的爱情成了她整个生命的寄托。她执

66

着地追求这种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而对周围隐藏的敌意不得不力加倍小心,还必须同自己内心的封建桎梏作斗争,其爱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极其曲折,艰难、痛苦地成长起来。但封建势力毁灭了他们的爱情,也就结束了她的生命。作者塑造这一形象,不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且反映了处于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生活希望。

(3)薛宝钗,封建社会中一个标准的淑女形象。她有动人的一面:美丽的外貌,端庄的风度,出众的才华。也有无情一面:对金钏跳井,尤三姐自杀,她毫无恻隐之心,反而为直接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开脱罪责。宝钗性格中的另一特征是“会做人”。对长者曲意奉迎,对下人则施以小恩小惠。在矛盾重重的贾府中,她如鱼游水中那样自然。她对宝玉有爱悦之情,想登宝二奶奶的宝座,却能按封建原则把这种爱悦之情埋在内心深处。她的一切行为,都自觉服从于封建主义的长远利益,完全失去了人性之光,人性之美。《红楼梦》塑造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制度是怎样地禁锢人性,摧残人性,毁灭人性的;宝钗的结局也是悲剧。从这一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主义已经衰朽到了这样的程度:连它的最忠实的信奉者也不可能得到庇护,只能看着她把整个生命默默地奉献在她所崇奉的封建礼教的坟墓里。

《红楼梦》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以及作为这些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等,都作了广泛的揭露和不同程度的批判。

《红楼梦》思想倾向的局限性:具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和神秘主义,宿命论我色彩。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红楼梦》总的艺术特色是“天然浑成”。它就象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复杂、自然,不显斧凿痕迹,达到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精心提炼,逼真而又细腻地描绘家庭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描写,故事情节在发展,矛盾冲突在形成,人物性格在成长,人物关系在显现,思想倾向在流露。

例如,第六回王熙风接见刘姥姥,这是十分平常的亲戚会面。通过这一场面,着重反映了贾府的势利和豪华,显露了贾府的深刻矛盾,并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凤姐的那种少奶奶的架势,富贵人家主妇的气派,深于心机的性格,刘姥姥的巴结奉承,老于世故的神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并且,这个小小场面,又牵动了全书情节的发展,预伏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不解之缘、甚至还暗示了贾府的下场。另外,作者又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琐事串连起来很自然酝酿成大事变。如同细波相推,汇成大浪,大浪之后又有余浪,波翻浪滚、滔滔不断。宝玉挨打是小说中最大的波澜之一。在它出现之前有宝玉与金钏调笑,王夫人逼死金钏;宝玉不读五经四书;与优伶蒋玉函交友,与黛玉反复试探感情等一系列的小事件。使得叛逆者与封建卫道士的矛盾越来越深。这样宝玉挨打则势所必然。

抄检大观园是小说中又一个大波澜。在抄检之前,有王夫人同邢夫人之间的矛盾,有奴仆们为争取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进行的不同方式的反抗。绣春囊成了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线。抄检大观园,是贾府统治者对奴隶们的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和镇压。它集中反映了统治者与奴隶和叛逆者之间的矛盾的激化,也表现了贵族内部的尖锐斗争。在抄检中,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体现出各自的性格。晴雯反抗、探春悲愤,王熙凤坐山观虎斗,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抄检大观园,是贾府这个威武堂皇的贵族之家衰落的征兆,是全书整个故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抄检的结果,逼死了晴雯和司棋,赶走

67

了四儿和所有唱戏的女子,促成了芳官、藕官,蕊官的厌世出家,结束了大观园中的欢乐生活。从此,作品中的悲剧气氛越发浓厚了。

(二)《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1、打破了以往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皆坏的传统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1)作者常用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逆笔”法,对基本否定的人物反而写出许多外在的优点,如写薛宝钗和玉熙风。对基本肯定的人物却写出了许多外在的缺点,如写宝玉和黛玉。

(2)善于用“曲笔”写法。即在描写人物时,作者不仅不加评论,而且反面文章正面做;让读者去咀嚼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写贾珍对儿媳秦可卿之死的态度。

2、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在书中关系亲近,教育相似的人,总是写得性格差异很大。如宝玉与贾环,袭人与晴雯,凤姐与李纨等等。这些性格不同的人物互相对比,相得益彰。作者又善于将性别相同,性格、年龄相近的人的细微的性格差别写出来,使之互相衬托,又不会混淆。

3、《红楼梦》比中国以往小说更注重人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很好地服务于人物性格塑造。“风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潇湘馆和富丽堂皇的怡红院,都是主人公性格的陪衬和补充,达到了人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典小说很少有人物的心理描写,而《红楼梦》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却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曲子时的微妙心理,第二十九回宝、黛在爱情中产生矛盾后各自的心理活动,都写得生动准确,丝丝入扣。

(三)《红楼梦》具有复杂而和谐的结构艺术。《红楼梦》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单线头链条式的结构方式,采用双线头网状结构。主线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副线是贾府的由盛而衰到彻底崩溃。这两条线又由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和主要的三次做生日来牵合,使全书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还采用了油画式的不断加涂色彩的技法。先用五回书勾画出全书的轮廊,暗示作者创作意图,预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结局。第二步则有层次地展开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以及宝、黛的爱情发展经过。如同油画的层层着色。最后以贾府的崩溃和宝,黛爱情悲剧来收束全书。全书如同一幅背景广阔,布局巧妙,层次清晰,色彩鲜艳,浓淡适宜的大型图画。

(四)《红楼梦》的语言简洁纯静而又丰富多彩,洗炼流畅而无刻削痕迹,文采斐然而不堆砌辞藻。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不但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而且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插合的语言也不相同。《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四、《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高峰。

(一)它是直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创作出来的文学巨著,不依傍其他历史材料和古代文学作品。它所选取的不仅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且是家庭日常生活内容。这就使古典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红楼梦》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使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红楼梦》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续书大量出现,后来还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

68

为人民群众所欣赏。在《红楼梦》问世不久,研究《红楼梦》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两百年来形成了各种“红学”派别。主要有旧红学派,新红学派和解放后的,些红学派别。现在,红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第四章 清代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清代戏曲的发展

清代是古代戏曲发展的新的繁荣时期。元明以来兴肇起来的杂剧和传奇,这时仍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当杂剧和传奇衰落以后,又有各种地方戏兴起。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也在进一步成熟。

(一)传奇。从明代中叶开始进入繁荣时期的传奇,到清初仍然保持着兴旺的势头。

1、苏州派。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该派以李玉为首,主要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丘园等。因为他们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的特点,故称苏州派。苏州派戏曲创作的主要特点:

(1)较多地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在题材上大都描写重大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市民的生活和斗争; (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 (4)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

2、方成培的《雷峰塔》,写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压迫。这是一个以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3、清代传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位剧作家被誉为“南洪北孔;

4、吴伟业、尤侗等人是明末清初另一类型的传奇剧作家。他们都是著名的诗人,写戏不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抒情卟如吴伟业的传奇《秣陵春》,语言典丽,头绪纷繁,不便演出,开传

二、 《长生殿》

(一)洪昇的生平与创作,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身“累叶清华”的名门望族。但后遭家难,家境败落。科场一直不得志,在北京做了二十余年的国子监生。他具有一定的民族思想,在一些诗文中流露了亡国之恨,兴废之感,其著名剧作《长生殿》于一六八八年脱稿后曾轰动京城剧坛,由于在佟皇后丧期上演,被削职还乡后溺水而死。洪昇颇有诗名,诗作有《稗畦集》、《啸月楼集》。他还嗜好音律,戏曲作品可考知的有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等。《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于安史之乱后在民间就广泛流传,并被写进了新旧《唐书》。在文学作品中,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等诗文小说及说唱材料;还有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

69

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等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这些作品对洪昇《长生殿》的创作都有过深刻的影响。

洪昇写作《长生殿》传奇,前后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开始写成《沉香亭》,主要表现李白的怀才不遇。后又改为《舞霓裳,企图表现李泌辅肃宗中兴。最后才写成《长生殿》。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作品的主题也不断深化。

(二)《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作者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的描写,歌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理想;一方面又联系李、杨爱情的发展,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揭露了李、杨爱情给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长生殿》的爱情描写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剧中描写的爱情生活既有深刻的真实性,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对马嵬之变以前,李、杨那种具有浓厚宫廷色彩的爱情生活,作了真实的,忠于现实生活的描绘。而将他们在马嵬之变以后的爱情,写成了带有浓厚民间传说色彩,闪烁着理想光华的爱情之花。二是作者以十分矛盾的态度来描写李、杨爱情生活的,既歌颂又谴责。三是把杨玉环塑造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具有鲜明性格的形象,突破了女人倾国,女人祸水的封建历史观的樊篱。

(三)《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2、在题材处理上,把爱情生活的描写同政治斗争的描写结合起来。

3、在戏曲结构上,以李,杨爱情为经线,以社会政治的演变为纬线来结构全剧,而爱情生活又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编织起来,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巧的结构。场面壮丽,情节曲折,悲欢离合,错综参差、冷热相间,有张有驰。

4、在语言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三、孔尚任的《桃花扇》

(一)孔尚任生平与创作(1648--1718),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从小受儒家正统教育。科举不得志,隐居在曲阜石门山中,研究儒家的“礼乐兵农”之学。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到曲阜祭孔时,因在御前讲经,博得康熙的赏识,被破例任命为北京国子监博士。1688年去淮扬一带治河,看到了官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游历了南明王朝的残山剩水,凭吊过史可法的衣冠冢,访问过不少明末遗老,为创作《桃花扇》作好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二)《桃花扇》的内容

剧本以侯方域和秦淮名姬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以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广阔地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当时民族的、阶级的和统治阶级内部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从而揭示出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历史教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70

1、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作者既基本忠于历史真实,又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增删与虚构,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完美统一。例如田仰聘李香君之事,史料的记载极为简略,而孔尚任却将此事同阮大铖报复香君,陷害复社文人的阴谋结合起来,构成复杂的戏剧冲突。生发出了《拒媒》、《守楼》、《骂筵》等有声有色的戏来,使李香君的艺术形象十分鲜明。

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善于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些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例如同是妓女,李香君、李贞丽、卞玉京、郑妥娘性格各异;同是奸臣,阮大铖、马士英大有区别。

3、构思精巧,结构独特。全剧整体的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以侯、李的爱情波折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然后再围绕这一中心线索来展示南明王朝一代兴亡的历史画面。为了使“;离合之情”这个复杂的爱情悲剧写得不枝不蔓,作者又利用一柄宫扇,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剧名桃花扇,则桃花善扇譬则珠也,作桃花善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桃花扇》的结局不落生旦团圆的俗套。

4、宾白与曲词均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