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8:55: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11
b.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4)二战后的特征: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 c.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5)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5、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4).伦理原则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应用)(领会)
(1)自然观察:特点: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自然观察试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2)参与观察:特点: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
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
2.调查法(亦称询问法)(应用)
(1)访谈法:特点:a.访谈者必须在双方人际沟通中取得信任,使被访者积极配合 b.具有特点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分类:a.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b.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a.准备工作 b.接近被访谈者 c.应对拒绝的技巧 d.谈话与提问技巧 e.追问技巧 (2)问卷法:特点:a.标准化程度较高 b.收效快
类型:a.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b.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结构: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计算机编码、调查实施记录、 结束语 3.档案研究法
(1)优点: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2)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4.实验法
(1)基本概念:a.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多指能影响、决定及改变行为的客
观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动机、态度等
b.因变量: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多指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 c.信度、效度等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7、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定义: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
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12
(2)简史:a.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沃森 b.发展了行为主义:赫尔、斯金纳
c.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米勒、多拉德 d.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斯特 (3)学习机制:a.联想:古典条件反射
b.强化:行为后的奖赏(正强化)与惩罚(负强化)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
(4)观察学习:a.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8、社会化概念(识记)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 ,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9、再社会化(识记)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10、社会化的内容(识记)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
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11、社会化的条件(识记)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
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12、社会化的载体(识记)
(1)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
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
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3)大众传播媒介: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
(4)参照群体: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
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13、政治社会化
(1)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2)目的: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3)核心内容: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
(4)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a.国家形象阶段
13
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c.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14、道德社会化(领会)
(1)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2)三个方面: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
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b.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形式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
验,深层次的体验。内容是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c.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
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15、性别角色社会化
(1)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2)有关描述:a.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
异
b.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的差异
(3)a.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b.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16、语言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17、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
(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
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2)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
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18、社会角色的分类
(1)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2)按行为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 (3)按功能分:功力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4)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19、角色扮演过程(识记)
(1)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
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2)角色领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来进行的
(3)角色实践: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实际表现的角色 20、角色失调(领会)
(1)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
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是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的冲突
(2)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
14
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
(3)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4)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21、社会知觉的范围 1.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2.对他人人各的知觉:
2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3.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
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23、图式(识记) 1.概念: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
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作用:(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所看见的是其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
式解释知觉对象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心。 (3)影响记忆:个体知觉他人能记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东西。
(4)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图式,就会据此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自我图式: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认知。
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没有主动图式 没有 寻找相应的图式 产生推理 —存贮事件 —存贮推理 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 24、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1.印象:指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
方式。
2.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15
是创造新图示 图示找到了吗? 否
社会认知过程中图式作用方式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