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41: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环境生物化学复习思考题(供参考)
绪论
1、 生物化学的定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生物化学的定义: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的化学组成,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及相互联系的科学,即研究生命活动本质的学科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体
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探索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2、 环境生物化学的定义,环境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环境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化学过程,特别是人和生物对外来物质和能量所做的应答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化学原理
环境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对污染物质降解与转化的能力,讨论生物代谢污染物质的途径和规律
核酸
1、 核酸的概念、类型、化学组成和生物学功能。
核酸: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
核酸类型: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化学组成:核糖,脱氧核糖,嘌呤,嘧啶,磷酸 生物学功能:
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负责遗传信息的储存和发布 RNA:负责遗传信息的表达,在蛋白质合成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2、 核酸的一级结构、二级及高级结构。
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共价结构是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即:3’,5’-磷酸二酯键。这种连接可理解为核苷酸糖基上的3'位羟基与相邻5'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以及核苷酸糖基上的5'位羟基与相邻3'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形成的两个酯键。多个核苷酸残基以这种方式连接而成的链式分子就是核酸 核酸的二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
RNA:通过链的回折形成局部二级结构,在双螺旋区,C与G配对,U与A配对,不能配对的区域形成突环。
3、 核酸的定量测定方法及原理(紫外吸收法)。
由于核酸所含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强烈吸收,最大值在260nm附近。不同核苷酸在260nm处有不同吸收特性,所以可以利用紫外吸收特性定性和定量的监测核酸和核苷酸。
1
4、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核酸的变性是指一定物理或化学因素下,核酸双螺旋结构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断 变成单链的过程。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叫复性。
5、什么是分子杂交?分子杂交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杂交: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分子,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结合在一起称为杂交。
应用:将已知基因的DNA制成标记的DNA片段---探针,去检测未知的核酸分子。
蛋白质
1、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1. 生物催化剂 2. 结构组分 3. 激素 4. 运动蛋白 5. 防御功能 6. 运输功能 7. 信号传递与识别
8. 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控制 9. 贮藏作用 10. 糖蛋白
2、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α-氨基酸:
3、 肽键、肽。
4、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的作用力。
一级结构:多肽链内氨基酸残基从N端到C端的排列顺序,或称氨基酸序列。 二级结构:是肽链主链不同肽段通过自身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沿某主轴盘旋折叠而形
2
成的局部空间结构,是蛋白质结构的构象单元,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等
三级结构: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侧链基团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卷曲折叠,借助次级键维系使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二级结构相互配置而形成的特定的构象。 四级结构:指由相同或不同亚基按照一定排列方式聚集而成的蛋白结构,维持四级结构稳定的作用力是疏水作用,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盐键,共价键。 5、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同功能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与分子进化 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
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高级结构决定功能 6、 蛋白质与生物酶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物酶的化学本质 7、 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蛋白质在某一PH溶液中,酸性基团带的负电荷恰好等于碱性基团带的正电荷,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0,在电场中不向阳极移动,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8、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变性表现: 1. 丧失生物活性
2. 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大,扩散系数变小 3. 光学性质变化
4. 对蛋白酶降解的敏感性增大
变性:当蛋白质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使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都随之改变和丧失,但并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变性作用。
复性:高级结构松散了的变性蛋白质通常去除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成原来的构象,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叫做蛋白质的复性。 9、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形成直径1~100nm的颗粒,已达到胶体质点范围,加之表面亲水而具有交替溶液的特征,如布朗运动,丁达尔效应以及不能透过半透膜等性质,可溶性蛋白质分子表面分布着大量极性氨基酸残基,对水有很高亲和性,通过水合作用在蛋白质颗粒外面形成一层水化层,同时这些颗粒带有电荷,因而蛋白质溶液是相当稳定的亲水胶体。
10、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加入适当的试剂使蛋白质分子处于等电点状态或失去水化层,蛋白质的胶体溶液就不再稳定并将产生沉淀。 1. 盐析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