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7:29: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的第一节。我的说课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方面:教材与学情分析、策略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反思。 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看,甲烷是初中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延续,是化学键理论的具体应用,甲烷作为高中有机化学的起始课,又为本章乃至选修5整个有机化学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又为选修3中共价键的方向性和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知识又拉开了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序幕。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甲烷的存在和用途;甲烷的成键特征和立体构型;甲烷的化学性质。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高一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有了化学键的理论基础,并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认知方式:思维活跃,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高,但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有待提高,所以问题设置的梯度要符合学生认知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模型的搭建,能说出甲烷的空间结构特点;通过微课自学、交流讨论、模型模拟,能从宏观、微观、化学符号三个层面描述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实验探究、对比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能源危机和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感受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以及从化学键角度来理解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 二、策略和方法

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由生活中的情境引发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我借助模型、实验、微视频启发引导学生,而学生则通过课前自学、交流讨论、搭建模型、实验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延伸到甲烷综合利用,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正因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三、 教学过程

1

环节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西气东输”的新闻视频,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能源紧缺和西气东输工程的重大意义 。 随之提问:天然气可经历几千公里长时间长距离的管道运输,体现了甲烷的什么性质呢?由此引出甲烷常温常压下的稳定性。如何用实验验证甲烷的稳定性呢? 环节二: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任务1:如何用实验验证甲烷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性呢?

学生联系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经验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得出可通过甲烷能否和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的实验来验证,如图完成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甲烷在常温常压下不与强酸、强碱以及高锰酸钾强氧化剂反应,具有稳定性。 通过实验学生对甲烷稳定性的感知更加清晰,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乙烯的稳定性做好铺垫,这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探究问题的思路,而且使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甲烷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呢?结构决定性质,甲烷有着怎样的结构呢?进入第二个任务

任务2:探究甲烷的结构

回忆旧知,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甲烷中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以共价键结合,甲烷的空间构型又如何呢?是平面结构还是立体结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供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小组合作,搭建甲烷的结构模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搭建的模型也各不相同的,但此时此刻,每位同学都迫切的想知道自己所搭建的模型是否正确,这时我让同学们把四个气球系到一起,四个气球自然呈现正四面体结构,这时他们恍然大悟。此处我最大限度的提供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动手实践,真切地感受到甲烷的立体构型,难点得以突破。

随之告诉学生因为正四面体结构键角为109度28分,所以斥力最小、能量最低最稳定。这时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并引入化学史,告诉学生科学家探索甲烷空间构型的漫长艰辛之路,增强了学生大胆探索的信心,而甲烷空间结构的确定迎来了立体化学的新纪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中结构的重要性。

甲烷常温常压下稳定,如果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能否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任务3:探究甲烷和氯气的反应

甲烷的取代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梳理实验现象、推断反应产物、理解取代反应,我以实验为载体制作微视频,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并整理收获、提出疑问,课堂中展示汇报、反馈问题 问题反馈

1、漏写反应条件,忽略对比实验的用途 2、生成物一共有几种呢

3、置换反应是否属于取代反应呢

随即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认识,体会到控制变量法在对比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取代反应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生成问题:

1、光源的强度远近对反应有什么影响呢? 2、用矿泉水瓶代替量筒是否更环保呢? 3、甲烷的燃烧反应是否属于取代反应呢?

我在和学生继续探究的同时又感到窃喜,因为学生的探究热情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之美。

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搭建模型模拟甲烷和氯气取代反应的历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微观问题宏观化,让学生更容易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取代反应的机理。

此处我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初步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带着成果和疑问回到课堂,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讨论、解疑,顺利地完成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环节三:回归生活 综合利用

甲烷是生活中的重要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甲烷用途广泛,海底可燃冰储量非常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所以可燃冰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但目前全球还没有完美的开发方案。

思考与交流:哪些因素会制约可燃冰的开采利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完成调查报告。此处把所学知识和STSE进行融合,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可燃冰的开采利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感受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节四 总结反馈 提高成长

完成了主体知识的教学后,学生自我总结,汇报交流,这不仅及时地对本节课的知识再建构,而且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有机化合物最基本的方法。 板书设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