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0:39: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
关系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2.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阅读课)
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 1. 农业发展的原因
(1)统一、稳定的政局; (2)各民族密切交往;
这两方面既是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收入,两汉统治者都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 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具改进,牛耕推广。汉武帝时推行的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使铁制农具种类增多,推广更为迅速,中原的铁农具已经传到西域和珠江流域。农具的改进突出地表现为犁壁和耧车的发明。安装了犁壁,犁不仅能翻土碎土,还能成陇;而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还需锄、铲的帮助才能完成全部工作。犁壁的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耧车是一种使用畜力的播种工具,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发明。使用这种工具,省工省力,便于锄耘、收割。汉初保护耕畜的法令,使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得以广泛推广。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的出现。二牛抬杠牛耕法在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扩大。首先,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坎儿井。其次,治理黄河。秦汉时期,因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东汉明帝时期,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大片土地又成为良田。正是由于汉统治者认识到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故而采取措施,促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3)稻麦种植的推广。水利、农具和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北方的粮食作物除了粟、黍外,需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也得到普遍种植。中国饮食史上,北方人喜食面食,始于汉代。南方则普遍种稻,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4)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主要表现: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
(5)农学研究成就。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同时农学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氾胜之书》是我国最早的农书论述了农作物栽培;《四民月令》记载了关于农事活动安排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这两部农书分别反映了西汉和东汉的农业生产状况。
(二)手工业的成就
1. 汉代手工业取得成就的原因
(1)虽然汉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仍有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一方面,统治阶级需要手工业和商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另外,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各种农业器物的生产已非小农家庭之力所能及。
(2)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而手工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倡导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桑而抑工商,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在不断发展着,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致出现了把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作为致富必要手段的思想。两汉时期的手工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2. 两汉手工业的特点
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 3. 手工业成就
(1)纺织业:两汉时期,纺织技术较前代有较大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丝织品种类多,官营作坊规模庞大。西汉的精美丝织品通过馈赠、买卖,大批输往边陲各地,并沿丝绸之路运至中亚各国和大秦。麻纺织业发展迅速,麻织品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2)冶铸业:两汉时期的冶铸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冶铁和冶铜。冶铁业是个享受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优先发展起来。汉代冶铁业分布广泛。宛、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经营方式有官营、私营两种。取得的成就有: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淬火技术,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坚韧和锋利度;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炉温,使中国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低温炼钢技术发明并得到推广。在铁器发展过程中,铜渐渐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的地位,但它还在某些生产领域有重要用途,如:钱币铸造、铜制器皿制造等。两汉时期,冶铜场与铸铜作坊遍及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
(3)制漆业: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漆器手工业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髹漆工艺有进一步发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4)煮盐业:煮盐、冶铁、纺织,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分为池盐、海盐和井盐。
(5)造船业: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各地区往来密切,水路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造船业发展的表现:汉代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明了橹、舵、帆,还是用锚。这些都反映出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 商业繁荣的原因
在封建经济中,商业有存在的必要。同时,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 2. 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4)武帝时铸五铢钱,在货币使用上,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到武帝时,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这种五铢钱从汉至隋,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五铢钱交秦半两钱份量轻,更加便于携带,既是商业发展的要求,也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城市的发展繁荣
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一些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人口聚集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代表性的城市有长安和“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长安城周围65里,有九市、十六桥、十二门,每个城门都有三个宽达六米的门道,以三条并列的道路通向城中。城内布局规整宏伟,各种建筑物稠密巍峨。商业区井然有序,各地货品齐全。东汉史学家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罗马大三倍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课堂小结: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局面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下,汉代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取得了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秦统一后,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之间联系有了进一步加强。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边疆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当时,北方生活着匈奴、乌桓和鲜卑族,东北有夫余,南方有越族,西南夷,西方有西域各族,等等。由于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交通条件不一,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一)匈奴的兴衰 1. 匈奴的发展
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政权。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军事力量强大,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袭扰。 2.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西汉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需巩固,面对匈奴的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限,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汉匈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西汉内部也出现问题,不可能对匈奴在实施攻击。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