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2:5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呐喊》和《彷徨》读后感
《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其中共有25篇作 品,其内容和形式呈现现代化特征,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的作品以“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题材,张定璜在《现代评论》中 指出《呐喊》“里面有的,只是些极普通,极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 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选材的现实性加强,符合 “五四”文学革命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的时代要求。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去 观察他们,通过敏锐的感知生活的洞察力,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东西。
鲁迅作品里的农民形象,应该说很好的反映了现实,他们生活上受到地主豪强 的压迫,封建社会礼教观念麻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但同时鲁迅在一些作品中也刻画出农民身上的美德,如勤劳,善良,如《社戏》中的六一公公,《祝福》中的
祥林嫂。但是不可否认,鲁迅在塑造他作品中的农民时,着重是展现他们与社会的矛盾,揭示他们自身的弱点,也就是说鲁迅基本上是以悲剧来写农民,像《社戏》中那种惬意,闲适的生活在鲁迅的小说中毕竟是不多见的。鲁迅创造这些农民形象表达了他自己对农民生活困苦,精神愚昧的同情,同时也寄予了他希望农民们觉醒起来,反抗封建礼教,克服精神痼疾,为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抗争。
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如《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还有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白光》中的陈士成。鲁迅对三种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第一种,鲁迅是极端鄙夷,只批判不同情;对于第二种,他们有了一定的现代意识和
进步思想,作者对他们是赞扬和鼓励的态度;第三种知识分子,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息,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在《呐喊》这部集子的开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自序,在自序中鲁迅用了形象的手法,解释写这些小说的原因“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鲁迅用象征的手法,把中国民众比成了闷在铁屋子中的人,写出了他们的特征——精神愚昧无知,精神世界闭塞,他想做那个将民众唤醒的人,用自己的纸和笔,让
中国民众清醒过来,挽救祖国,挽 救中华民族。
鲁迅写小说,虽然经常使用犀利的语言,用讽刺,象征等手法,也常在他的作 品中营造出阴森甚至恐怖的气氛,深刻的反映现实,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但就如他所说:“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绝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人之所谓可有。”鲁迅是希望
用自己的创作为国家为民众做些什么。
在这篇读后感里,我想就4篇(《呐喊》2篇,《彷徨》2篇,我比较喜欢或感受较深的作品写一些我的看法。
一,《药》
《药》中作者安排了2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是华小栓患痨病,需要人血馒头来
治病;暗线是夏瑜为革命流血牺牲。2条线索交织,故事由此展开,但是这2条线索
都是悲剧,一方面是愚昧无知的农民阶层,以华老栓为代表,倾其所有买革命者的 鲜血,做成人血馒头,荒唐的用其来治病;另一方面,是革命者夏瑜为民众共同的 权利流血牺牲,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甚至用他的血做成人血馒头来治痨病。2者
互相映衬,更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气氛。
鲁迅先生擅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华老栓一家以及华氏茶馆里的客人作为整个社
会的民众的缩影,显现出了下层民众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而夏瑜的失败也有更深
远的内涵,其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革命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
群众,没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鲁迅先生还擅长用一些细节来暗示读者,这些细节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能反映出
一些问题。如华大妈给小栓盖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家窘迫的经济状况
,增添了读者对于华老栓花大钱买无用的人血馒头的悲叹;再如夏四奶奶上坟是看
见华大妈在看她,脸上便“显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 坟前”这几个细节显示出连夏瑜他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他的举动,更体现出了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