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4:1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C.贝是装饰品

B.贝用于祭祀 D.贝是货币

解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故选D项。 答案D 2.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C.追商逐利的风气

B.纺织刺绣的兴盛 D.农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答案C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1

解析“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商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故C项正确;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无论是夜市,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答案A 5.导学号3422400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宋代都城很多地方都有出售凉食和出租铺席宅舍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增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故选D项。 答案D 6.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性商人群体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北方,这说明了当时国内物资交流频繁,故选C项。 答案C 2

7.明末大诗人吴伟业《木棉吟》云:“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北花高捆渡江南,南人种植知何利。”由此可见明代( )

A.运河成为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 B.白银的流通促进南北贸易的发展 C.棉花的生产与交易已十分兴盛 D.棉纺织业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反映了南北棉花交易、南方纺织业发展等信息,这反映出明朝末年棉花的生产与交易十分兴盛,故选C项。 答案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政府全国岁入统计表

时 期 岁入数 真宗天禧末3 600余年 万 北仁宗嘉祐年3 680余宋 间 万 神宗熙宁年5 060余间 万 南宁宗时期 宋 6 000余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政府收入呈现的发展趋势,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南宋与北宋相比政府收入总额出现的变化,说明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 参考答案(1)趋势:政府年收入不断增长。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扩大;海外贸易为政府带来一定收入等。

(2)变化:南宋虽偏安江南一隅,但岁入却超过北宋。实质: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重心南移。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