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8 18:22: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慈溪市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试卷分值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知识和运用(共22分,选择题每题3分 )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鬈发(juǎn) 贫瘠(jí) 拙(zhuó)劣 冰凉砭骨(biān) ....B.圈养(juàn) 框架(kuāng) 蓦然(mù) 膘肥体壮(biāo) ....C.麇集(qún) 蒙骗(mēng) 脖颈(gěng) 茹毛饮血(rú) ....D.痉挛(jīng) 规矩(jǔ) 撇开(piē) 按捺不住(nà)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们开始报怨他不能够好好地领导他们走出这片布满龌龊和恐怖的泥沼的丛林。 B.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坦肩露臂的姑娘,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决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C.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幅。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D.真不知它们凭着哪种朦胧的洞察力,领会了素芭内心的痛楚,然后贴近她的身子,用犄角轻轻地摩挲她的臂弯,竭力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 3.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和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 ....禁宫之中。

B.六月的天气,燥热异常,使人心绪烦闷,这时一阵山风从南边吹来,让人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

C.清兵卫的父亲对清兵卫总是耳提面命,粗暴地扼杀孩子的天性和禀赋,在他身上体....现了成人世界专制、愚蠢、保守的一面。

D.随着“砰”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一瞬间,耀得眼睛发花,星....星失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B.“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伍尔夫就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为《墙上的斑点》。

C.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

D.男孩有些惊讶,不仅老人认识字,而且还读过这本书。如果这本书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令人讨厌,那么男孩还有时间去换一本新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B.“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小说家不可能把他所欲诉之怀全然写下,而一个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容器”,能够把生活这条大河中的水舀起一瓢来,让它在一个有限的

1

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

C.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天果园的丰收景象: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当中。

D.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果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D. 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忠诚”,“恕”就是“宽容”。 7.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学校图书馆将开展以“点燃读书激情,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推荐一本书。请你推荐一本书,写80字左右的推荐词,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4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学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想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 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

2

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总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

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

改)

8. 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

C.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D.格物致知揭示了理学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各有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

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D.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10.杨万里对“月”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0分) 清兵卫与葫芦(节选) 【日本】志贺直哉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3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的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有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他父亲还说:“象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的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往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象平白无故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1、作者在文章的后面为什么要写到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下落?为什么要一层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4分)

答: 12、选段中写教员对学生爱好的难容,其实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6分)

答:

13、清兵卫最喜欢的葫芦被没收时“连哭都没有哭一声”,他的父亲把柱子上的葫芦砸碎时,“只是脸色发青”,由此可看出清兵卫怎样的心理?(4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