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9 15:40: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向一 地质作用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命题规律

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四川芦山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例1】(2018·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6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答案】6.A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山走向大致相同,从流入与流出的河流方位来说,如若滑坡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贝加尔湖应不会呈现如此狭长状D不正确。所以选A。 【四讲方法】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岩层发生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意大利那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考向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岩石类型和及其循环过程 2.命题规律

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例1】(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C.风沙侵蚀

B.岩层褶皱 D.岩层断裂

1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答案】14.D 15.C

B.冷凝环境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例2】(2017?江苏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