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3:59: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1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概念图: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
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
3